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影响 >> 正文 >> 正文

山大聊斋研读会之三ldquo一男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0/2/1

老师开场白:

《聊斋》中“一男双美”小说有不少,过去讲它是“男性的乌托邦”,这显然是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的。过去在情爱这方面,有句名言,就是“爱情是排他性的”。《聊斋》“双美”故事系列固然包含着女性嫉妒的因素,但也不可忽视人性的深层次方面。另外,男男女女的相处也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

有的人统计过这类作品有十几篇,其实不止十几篇,“一男双美”模式的应该至少有二十多篇。“一男双美”这样模式的作品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审美感受?我们知道蒲松龄在婚姻这方面跟杜甫的格调比较相似,因为杜甫是“从一而终”。蒲松龄也是,他的妻子姓刘,她虽然不是那么漂亮,但他毕竟是一个贤内助,到“少年夫妻老来伴”的时候,蒲松龄对他的妻子是非常感激的。用“感激”这个词可以来代表蒲松龄对他妻子的情感。前些年有的人争论,说蒲松龄可能娶过妾,后来被否定了。他自己有他的红颜知己,就是在三十岁那一年,他在江南与老朋友孙蕙的妾顾青霞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感情。这是经过袁世硕先生考证过的,马瑞芳教授也讲到这个事情。他为这个妾写过很多诗词,尤其是曾经写过《梦幻八十韵》这种精神漫游,我们可以看出蒲松龄还是很多情的。怎么对待婚姻与婚外关系?在《娇娜》道出了他自己这样一种“色授魂与”精神之恋的态度。

A:老师,那我先谈一谈。老师曾在群里提过一个问题,就是“双美”美不美?

我是有别的思路。从小说反映的内容本身来看。像《连城》这个故事,有关宾娘,也就是第二美的色,对于小说来说是节外生枝的。连城和乔生经过几番波折,才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宾娘是在小说的后半段才出现。她与男主人公乔生并没有恋情基础,甚至也没有一种逻辑在,却非要嫁给乔生。读到这一点时,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匪夷所思。我觉得“一男双美”的俗套冲淡了整个故事“至情”的主题,乔生为了知己连城而付出一片赤诚心,但又对宾娘来者不拒,简直让人瞠目结舌!我觉得这是“一男双美”俗套对小说的影响。还有作者在小说最后提到了“士为知己者死”,乔生对连城是有品质上的爱护,但乔生到底是不是为知己者而死呢,我觉得他还是像《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一样,是为情而死,但作者却强调他为知己者死。另外还有《庚娘》里,王十八的原配唐氏,她的存在为故事情节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一对比庚娘的主人公的女英雄行动,唐氏形象又被弱化了。这是从内容来看。

再从二美与一男的互动关系来看,刚才举的例子中,宾娘和唐氏硬要嫁给主人公,乍看可能是重视男方的情性品格,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实际上是在故事叙述者那里的“一男双美”庸俗情绪在作祟。这在《小谢》中表现的更为明显,秋容长小谢几岁,二人本来情同姐妹,但在陶望三出现后有了矛盾,陶望三明知两个女子为他争风吃醋,却乐在其中。陶望三左右逢源,比较油滑。及至陶望三遭难以后,秋容从阴间返还的时候,男子想与两个女子共寝,这个时候三角恋关系已经形成。这个时候,我们再看小谢与秋容的关系,小谢和秋容一开始比较和睦,但是在道士给二人还阳的机会,“双美争奔而去”,秋容还阳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与陶望三成亲,但是小谢日夜啼哭。如果没有小谢的哭泣,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陶望三与秋容是否就已经享受夫妻的恩爱生活了。我觉得尽管陶望三入狱之后,秋容和小谢为之奔走营救,可以看出这两个女子对这个男子的感情不可谓不真,但是他们在处理三人的关系之上则不值得一提。这跟《莲香》非常有可比性,《莲香》中桑生周旋于狐女莲香与鬼女李氏之间,两个女子的关系是随着曲折的情节随时变化着的,这就与《小谢》的艺术构思有天壤之别。一开始李氏为了桑生而嫉妒莲香,一开始两人处于互相猜疑的状态。及至桑生卧病不起,随着两个女子的互问互答,他们之间的嫌隙也解除了,又由于莲香的宽容也挑起李氏的姐妹相惜之情,这时候的男女之情就甚至让位于姐妹之情。李氏愧疚愁闷,莲香又很“怜爱之”,这个让人觉得莲香对桑生的男女之情不及对于鬼女李氏的重视,这是他们关系的第二重发展。第三重发展是,莲香劝桑生娶李氏,并且在这之后她把自己的孩子托孤给李氏了。桑生在小说中的中心地位成了沟通两个女子过场的人物,李氏也通过还阳改变了自己鬼女的身份,莲香对于人类的身份也很向往,所以决心赴死而重生。对比可以发现,从狐鬼身份的指责到二人对自己身份的认识,都是来源于彼此的互相启蒙,而不是来源于男女感情另一边的桑生。

第三个是莲香重生以后,原来在情感思想和情节逻辑上处于依附地位的鬼女李氏,她反而成了莲香依靠的对象,从角色上来说他们有一个转换,两个人物在成长中实现主线和副线的交替,这个时候的桑生的角色就更加淡化了。在结尾中,桑生就说了一句“似曾相识燕归来”,甚至有点看客的身份。所以我觉得《莲香》里面塑造的主人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美”的形象。

老师评:经典并非都是用来称赞的,值得批评本身也是一种价值。去批评也是一种好的阅读方法,你读的也很仔细,特别是一些细节,这个很值得鼓励。你主要结合三篇作品,认为有一些是庸俗,另一方面可能作者是为了表达乔生的人格魅力。

B:老师,我说一下我的总体的读后感吧,老师也提出了一个引导的点,就是“二美”到底美不美?我在看这几篇小说的时候也是挑拣着看了几篇,发现一些小说它们的模式之间有相似的地方,我就把它们归了一个类,分成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于男方而言,他们都有一种不忍二美中选一而弃一的恨意,最后走向一男双美这种最后的结局。能走向这种结局的原因我又分析了一下,二美的“美”不仅体现在样貌之美,更体现在心灵之美。那么样貌之美我们能发现这几篇小说女主人公的定位,都是“狐”、“鬼”、“仙”这种异于人身的身份,这就奠定了一种美的基础,比如《小谢》是“两鬼”、《连城》也是;《巧娘》是“一狐一鬼”,《莲香》也是;《嫦娥》是“一仙一狐”,都是造成了一种区别于人的本身的一种美。更主要的其实还是“心灵美”,我把它分了三个小点。一个是“二美”有一种贤内助之美,能帮助男主人公管理好他们的家庭生活,比如说《青梅》中青梅嫁给张介寿以后能非常孝顺公婆,而且不亚于张介寿,这就是对男主人公的家庭起居起到很好的照顾,再比如说《嫦娥》里提到“宗自娶嫦娥,家暴富,连阁长廊,弥亘街路”,这是说辅助作用。第二点是“性命之救”,比如说《小谢》篇里小谢和秋容为陶望三前后奔走,助他死里逃生,《庚娘》中也很明显,庚娘是为了报杀夫之仇经历辗转飘零的过程。第三个是“知己之遇”,这个比如说《连城》这一篇,作者在小说中也多次提到“连城我知己也”,这一篇就是红颜知己最后能相伴终生的理想境界,另外像老师提点过的“一妻一友”模式,我也看了些,这个模式就对知己之遇体现的更为明显。例如《宦娘》这一篇,宦娘自身不能与男主人公走到一起,所以他为温如春和葛良工暗地里牵线搭桥。这些是我说的心灵美的体现。所以于男方而言,他不忍二美中选一应该就是源于这些吧。

第二方面,于女方而言。其实刚刚同学说《莲香》的时候说的已经很详细了,其实对于桑生来说,桑生更像是一条线索,串联的是二美的姐妹之情。女方的话,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有由爱而生妒的这种情况,但是在经历一些波折之后,就会有所改善,这是我在阅读中发现的共同之处。比如说小谢与秋容、莲香与李女,我就不具体分析了,甚至一方对另一方还有提携之功,可能二美之间也有互为知己的过程,如《嫦娥》篇中嫦娥对颠当的那种调教,都体现出她的女德之美吧。

第三方面是于他方,我发现这种一男双美模式,背后都会有一个高人或者是其他角色不惜余力地对男女主人公进行帮助,比如说《小谢》中的道士,原本是只能救一个,但是最后还是竭尽全力帮助小谢也还阳了;《连城》里面乔生的朋友,在阴间有一定地位,是他帮助乔生和连城、以及宾娘还阳,所以这也是一个高人相助的例子。其他还有一些普通人物的帮助,比如说《庚娘》中的耿夫人,她收留了庚娘,使得庚娘最后与金大用团聚;还有《青梅》中的老尼姑,她收留了落难的阿喜,多次挺身而出帮助阿喜。这些都是在一定程度上成全了这一男二美的比较关键的人物。以上就是我总结的三个小方面。

老师评:这一番发言内容比较丰富,我听到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助”,一是二美助男,比较贤惠的,能成就家业,解除了一些官司;再就是二美之间互相帮助,还有就是高人相助。这是在人际关系之中体现了这样的一种互相帮助、达到和谐的观念。你可以归结到这一个方面去探讨。再就是第一条中你的一个前提是不忍心选择,其实也就是不忍心舍弃,因为他们不仅长得美还有人格美。另外男主人公他们也没有面对二者不可得兼这样的抉择,所以她可以兼而有之,何乐而不为。再加上最后你说还有别人成全,内在的主动选择与外在的成全就使得这样“一男双美”形成,不可破解了。有各种因素,不单单是作者出发点的问题,当然出发点我们一开始就交代过,可能是作者乌托邦式的幻想,当然这种幻想还是→各种因素来构成的,而并不单单是一个方面。所以《红楼梦》之中有“兼美”的观念,这里有“双美”的观念,所以这种结构,也成为了模式。可以从这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C:老师,我读的时候感觉最主要的一个观点是,从男方来看,就是兼而有之,何乐而不为。但是对于女方来说,就是男方为他们提供容身之处的作用。比如说《莲香》就是两个女主人公同时被收留;《青梅》中青梅本来让阿喜嫁给男主人公,就是她看中张生有前途,但是没有成功。青梅自己嫁过去之后,当阿喜落难之后,她主动把正妻的位子让给阿喜,就这一个情节让我想起《金瓶梅》中庞春梅让周守备把潘金莲也迎过来,这两个是很相似的,我觉得有可能是因为明清时期的忠贞观念比较开放包容,他们不觉得一定要守贞还是怎么样,他们可能只是觉得能够得到一个容身之处,他们对情或者性并不是作为最高的准则。

老师评:你最后把青梅与庞春梅联系在一起,这是有一定可能的,因为我们之前说过,蒲松龄看过《金瓶梅》,他把《金瓶梅》看成一部“秽史”,蛛丝马迹有时候我们难以落实。

D:老师我觉得《青梅》这一篇实际上是能看出来的。最后青梅与阿喜相认的场景,其实就是《金瓶梅》里吴月娘与庞春梅他俩相识的场景,都是由丫鬟一下子认出以前的旧主,然后最后相认,这有高度的相似。

老师评:《聊斋》虽然有一些也比较露骨,但是主要还是要提纯的,它与《红楼梦》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共同的追求的,有人说《红楼梦》也受到过《聊斋》的影响,这个倒是没有可靠的依据,但是说《聊斋》受到《金瓶梅》的影响,是可以证明蒲松龄看过《金瓶梅》的,他自己表达过“淫史”这个观点。没有证明曹雪芹看过《聊斋》,没有很直接的证明,所以有一些它很可能是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偶然的相似,这都是有可能的。

E: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在《小谢》这一篇里,按道理来说是秋容先嫁给陶望三,她应该是正妻,那为什么这篇以“小谢”作为题目呢?

老师评:这个问题很好,他既然以“小谢”为题,就说明他是把她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刚才大家提到的那个《莲香》的故事,他没有把“桑生”作为题目。蒲松龄一开始借用题材时有人已经创作了一部叫《桑生传》,但是蒲松龄改编之后把它叫《莲香》,那肯定莲香是第一主角,这个莲香是第一主角比较明显。但是为什么这一篇“小谢”作为主角,大家看看有没有什么想法?

E:在这一篇里,我个人的感觉陶望三是更喜欢秋容的,在和小谢对比时秋容是不占优势的,所以作为一个男性来说,会本能更怜惜弱势那一方的,后来小谢又明显地表现出与秋容的争斗。后来陶望三被解救之后,俩人已经和好如初,但是能有转世为人的机会时,他们又互相争斗,在秋容还阳与陶望三成亲的时候,小谢又哭了七八天,站在小谢的立场来说,她很难过也是可以理解的。秋容对于陶望三的情谊更重,付出了很多,她是主动去解救陶望三,而且她比小谢更早去看望陶望三,这个我觉得是一个很重要的细节,我觉得秋容在陶望三的地位更重要。

老师提问:你这个话题倒是很有意思。从方方面面来看,秋容的地位和出场率,可能更多一点。这个你们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

F:我觉得他更喜欢小谢。

G:我觉得他更喜欢秋容。从最开始见陶生,就是秋容最先主动,之后秋容以各种理由对小谢和陶生之间的关系产生嫉妒。陶生就一直安慰秋容,他们之间的互动更多。

E:而且最开始陶望三被囚禁之后秋容被那个黑判官抓去了,然后她坚持不从,书生也表现出对秋容的激烈的情绪。刻画人物的笔墨越多,说明作者对这个人物越看重,突出的更多,相比之下,小谢并没有这样的笔墨刻画。

G:老师,我有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是从名字方面。我读的时候也会觉得奇怪。尤其是“一妻一友”那三个篇目,《娇娜》的话“娇娜”是作为“友”的身份,《宦娘》中“宦娘”也是作为“友”,但是《香玉》篇中“绛雪”作为“友”,但是他这一篇的题目却叫《香玉》,这个到底是把友作为中心还是有别的什么因素来定题目呢?

H:老师,是不是可以想一下蒲松龄自己的老婆和顾青霞在他人生中的位置。从蒲松龄的人生经历来看,顾青霞在他人生中的存在感确实不是很大。

老师评:其实《莲香》中后来莲香死而复回,直接化用了月下老人的故事,月下老人也是十四年之后。你们刚才说的那个一妻一友的命名问题,你们刚才提到的生命中的位置和生命中的价值,这些都可以继续考虑。

G:老师,我觉得蒲松龄的人生中,还是得不到的那个顾顾青霞更为重要一点。一妻一友那三个篇目,多是以“友”来为题目,《香玉》这一篇中绛雪的角色和刻画篇幅很明显比香玉更多。

老师评:这个跟《小谢》那个是一样的,而且绛雪更耐人寻味。这个大家可以讨论,在命名上他自己有什么观念。我前面也提到过,命名本身也是一种意义,那他到底是为了什么意义?

I:老师我说一点。我觉得从整本书来看,蒲松龄喜欢:较弱、娇羞、瘦小、活泼这类型的,这是他的审美趋向。所以从《小谢》这片来看,小谢说话非常娇气,她是蒲松龄更喜欢的哪一种较弱的类型。

老师评:这是一个说法,但这是根本吗?

J:老师,我觉得具体的双美就是狐鬼、狐仙、狐人、鬼鬼、人人这五种模式,共同的基点就是强弱、明暗的组合。以狐鬼为例,鬼一般就是长得美,楚楚动人,而且她们一般从崇拜者的眼光来看书生,往往就是希望书生来帮助她们解决困境,书生在解决困境的过程中虚荣心得到满足。从强的一方来说,狐狸精很有能力,她能救赎书生,她欣赏书生的标准在于才,对于这种贫穷但很有才华的书生来说,他得到的是一种知己式认同。我觉得从柔弱这里得到的崇拜感和从阳刚这里得到的认同感,两者结合让他有一种成就感。这两种结合其实反映出来的他想要的女性就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这种。从这两个心理来看,这是两个异世的世界,而不是从人世角度的,所以反映了从人世没有得到就从另一个世界另一个角度去得到,能够看出作者想逃避,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作者比较贪心,贪财好色,贪财的话,这些狐狸精能够帮助他解决一切实际问题,另外好色的话,就是这些女的都多美啊!

老师评:《小谢》中一开始就讲到,陶望三不好色。作者在很多时候还是标榜不能好色的。

J:但其实他还是都接受了。再就是,这几篇小说至少从《西厢记》里有借用,还有就是《阿绣》中借助了《西游记》中真假美猴王。还有一个,唐僧父亲被推到河里这个场景也有提到,说明他可能看过《西游记》。他所谓的“情”,其实就是长得貌美,比如说《莲香》中的李氏,死而复活之后按理说应该很开心,结果因为长得丑就觉得还应该死,最后瘦下来才觉得能跟桑生匹配。所以他的这个“情”到底是“貌美”还是真实的感情?这个还是值得探讨的。

G:老师我想谈一下。我觉得如果说贪财好色还是有点武断了。每一篇中作者想表达的观念都是不一样的。像《莲香》里面,他其实是对双美的向往,愿望的流露。从《连城》异史氏里:“一笑置之,须知一身”,这里主要是羡慕一笑钟情的相遇。《香玉》中“情之至也,鬼神可通”,这几篇主要推崇那种对至情的推崇,有一些篇目可能是对世俗愿望的表达,希望有双美,但有的方面是比较推崇至情的,如果统一有一个评判可能不大合适。

老师评: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刚才提到《西厢记》和《牡丹亭》,其实更多的是《牡丹亭》,王士祯给他的评语中也提到了,他直接接受了《牡丹亭》“至情观”的影响,“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至情”的话是比较升华的,《牡丹亭》其实也是很艳情的,但我们对它的接受很多的还是看到“至情”的方面,刚才你们也提到两位女性中能得到一位就很难得了,男主人公能得到两个,可能有作者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向往,所以他就带有一种满腔热情的赞美的味道了。

K:老师我补充一下,关于蒲松龄理想的女孩子是什么样的,我觉得他理想的应该还是像娇娜、婴宁之类的,这两个女孩子是全书比较光彩夺目的。至于两位女性的追求,可以视为封建庸俗观念的不自觉流露,与他理想的追求之间是不矛盾的。当然他也并不贪财好色,有很多篇目讽刺那种贪财好色的人的。

老师评:在《婴宁》中作者是非常喜欢婴宁,是终稿无上的,如果是最高标准的话作者心目中应该就是婴宁了,其次可能就是娇娜,表达出那种羡慕。作者在一个人物身上把自己的情感流露出来了,应该是写的很好的,能够代表自己的文学高度的。你提到作者他不是贪财好色,也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坐实到作者身上。过去大家说歌德的时候,说歌德是高大的也是最庸俗的。我们的文学家也不是完全不食人间烟火的,他还是挖掘了人的本性问题,男女相遇是正常的情感,有时候会被一些道德的东西所掩盖。我们要注意人的复杂性特别是作者的复杂性,如果作者很单一的话,那么他的作品也就没有意味了。有时候我们自己的内心也是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应该是多面的。作为作家来说,也还是需要有丰富的方面,才能成就一个伟大的作家,或者经典之作。所以对现代作家大家也有一些不同的评论,也有一些负面的认识,这些认识也不是没有根据,但我们也不能抓住一点就否定他,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明白作家也不是圣人,这样一种论调,大家也可以争论。

你们读的很仔细,能提出问题来这个很重要,这些问题我们也可以继续思考,如果之后大家想到一些今天提出的没有彻底解决的一些问题,也可以进一步去讨论。

L:老师,我想说的是,作者在很多小说中是想塑造一个好的人物形象,但是在叙述之中或多或少会流露出男主人公的好色本性。《香玉》中男主人公在香玉离开之后就找绛雪,让绛雪日日代作人妇;在《封三娘》中孟安仁看到女子立马要上前拥抱,是一个非常轻浮的人。虽然小说中也标榜他们是好的,但是他们看到美女又流露出那种情不自禁。在起名问题上,我看了“一妻一友”模式那三篇,《香玉》中的绛雪,她实际上跟男主人公是成了的,所以不仅是一个“友”的形象,而且是一个“妻”的形象;相对于《娇娜》和《宦娘》来说,这两个女主人公都把自己放在朋友的位置上,他们可能自我意志性比较强,但绛雪就是没有那么强的自我意志。还有一些篇目中女性的自我意志体现也很强,如《封三娘》中封三娘和范十一娘都有自己的意志,封三娘觉得孟安仁很好,所以想把范十一娘介绍给孟安仁,范十一娘又特别想帮助自己的老公,所以灌醉封三娘,可能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自我意志性太强了,没有考虑对方愿不愿意。还有是在《辛十四娘》中,我觉得辛十四娘对冯生并没有感情,只是被安排要嫁给冯生,一步一步处理好冯生的家庭之后还了恩情,自己就可以抽身离去,这样的女性相对来说就是比较独立的,她也把这份恩报了,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式。

老师评:你可能强调了女性的主体意识、主体意志。作为男性来说,他的确期望得到一种帮助。

G:老师,我觉得绛雪代替香玉来做妻子的话,就意味着主体意识的丧失吗?可能她就愿意呢?主体意识应该是自己想要干什么就去做到,而跟外在的关系没有什么具体联系。

老师评:绛雪这种代人做妻,最后又退到友的位置上,说明她还是有一种奉献精神。

L:老师我觉得绛雪对男主人公没有男女之情,她是出于对香玉的怜惜。先是香玉那朵白牡丹死了,后来才是耐冬也死了。我觉得绛雪因为对香玉的怜惜才这样做的。她一直没有主动出现在黄生的面前,只有当她发现黄生对香玉的悼念之后,她才觉得黄生是个至情至性的人。

老师评:香玉是对黄生当然是深情的,也有一个绛雪不愿意献身的细节,很有意思,你这个很有道理。作者可能就是他叙述的故事与他的主观结论有一定背离道德,不一定完全一致,这也是文学理论中讲的形象和思想的问题,是有错位的,不一定完全对应。

M:我觉得刚提到的女性主体意识的问题,这几篇比较明显地体现出来的,还应该是《青梅》那一篇,青梅通过自己的斗争来获得自己的幸福这个是很能体现女性主体意识的。如果跳出文本来看,一男双美这种模式我们女生看着会不太舒服,我能接受是因为在文本中我们看不到作者对女性的不尊重,反而能看到作者对女性善良、能干的这种塑造,还有刚刚学姐说的高人存在,在这些故事中有的女性本身就是高人。如果把《青梅》这一篇与《牡丹亭》对比的话,杜丽娘争取到的幸福最后还是靠超自然的力量,而青梅是慧眼识英雄,她与《红楼梦》中的娇杏还不一样,娇杏是由于贾雨村的误会最后才走到一起,相比之下就能看出青梅的主体意识。但是最后的结局,青梅遇到昔日的小姐之后,她就要退下正妻的位置,要成全阿喜,我觉得如果没有这个设计的话,故事的感染力会更大一点。

老师评:一开始我们就讨论到这种模式设计的优缺点,其实作者的意图未必能抵得了大家的意图。你提到阅读期待,也是从女性主题意识来讲,我觉得《青梅》这篇是有代表性的。关于性心理,男女性心理过去大家都比较忌讳谈的,西方有一本叫《性心理学》,作者是霭理士,我们研究文学会涉及到这种性心理学,可以借鉴一点,这个主要讲的是西方的,中国的当然又带有中国文化的味道。我们讲古代小说之中“阳羡书生”的问题,也暴露了人性的一些东西,是不是男女都存在这种问题。庸俗的理解是,能够回头,也是回归现实了。我们读书那会儿更是不能提“好色”这个问题,这些话题是有不同的阅读场域和表达场域的。

E:老师我还有个问题,蒲松龄在书中写到的狐有些是害人的,有些不是害人的。像《莲香》这一篇里就说只要是鬼,和人在一起就会伤害人,但是像《巧娘》《小倩》这些篇目里却并没有造成祸患。“有不害人之狐,但没有不害人之鬼”,多数篇目里提到和鬼欢好都会出事,但是在《小倩》和《巧娘》里就没有出什么事情,书里面有些内容就不统一。

老师评:中国鬼文化中讲鬼的阴气重,所以需要还魂便成人之后再与人发生关系,从六朝之后很多鬼要变成人,这是鬼文化之中的一个观念。但是你说到的这个可能有时候作者会把这些忽略,把鬼不当做鬼了。

A:我觉得这个挺好理解的。鬼是至阴至邪之物,这是在传统观念中,所以大家都是“谈鬼色变”,但是蒲松龄本身就是要写狐鬼之事,所以他对这些观念会不以为然,有时候可能会有情节的需要,也有些故事也是道听途说记录下的,蒲松龄本身是包容性的,所以对传统的观念不以为然。

E:我的意思是《聊斋》这本书是一个人写的,所以他的思想观念应该是统一的,他在很多篇目中已经提到过鬼的伤害性,但有的又是不会,所以《聊斋》本身的内里逻辑是有问题的。

G:他在创作的时候不一定这篇作品就是反映他认可的那种观念,也有采集很多听到的故事。

H:而且《小倩》那一篇中,作者已经把小倩当作一个人来写了。

老师评:你的意思是把她人化了,鬼的身份只是作为一个表象。花妖狐鬼都是人,他不是故意忽略前提,他就是故意把它人化了,只是假托是鬼,有时候人鬼之间他又是两分的,是鬼的身份但是让她做了人的事情。其实作者他本身就是假托,鲁迅说“花妖狐魅皆具人性”,但是他还是要保留人性、神性、动物性的巧妙组合,鲁迅也讲偶见鹘突,才知道不是人。花妖狐魅都具有人性,偶见非凡才知道不是人,这样一种感受。鲁迅的感受是比较辩证的,“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N:老师我们刚才提到命名的问题,我在想作者想要塑造的人物与我们读者最终看到的呈现出来的之间是不一致的,比如唐传奇里的《虬髯客传》,其实我们会觉得作者着重塑造的是红拂,所以后来明代改编的戏剧就叫《红拂记》。可能好多这样的作品,比如《刘氏传》它突出的是许俊这位侠客,《无双传》也是这个问题,作品命名看的话我们以为是主人公,但是留给我们的印象却并不深,作者塑造的这个人物和呈现出来给读者的感受不一样,《聊斋》中也是这样,是呈现效果和实际塑造的矛盾性。

老师评:嗯,有这种先例,现代叙事学讲,人物是功能化的,有的是结构性的,有串联作用或者他主宰、调控整个故事。另一种是性格化的人物,他被写得比较丰富,给人的印象也比较深。功能性的人物与性格化的人物是两种,功能性的人物也可以作为题目,他在前前后后起着作用,当然这些也不具有代表性。过去讲功能性的人物主要是穿针引线的作用,如《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里的李荣,当然我们往往看重的还是一种性格化的人物。

K:老师,我觉得蒲松龄选择题目本身与内容有一些偏差。按八股文写作来说,题目很重要,为什么蒲松龄考不上,可能他的八股文最基本的要领还没有掌握,所以他考不上与他自己还没掌握有关系。有时候他起名就比较散,说明他对题目真的不太重视。

老师评:但是就《宦娘》来说,宦娘在小说中还在背后操纵这个情节,包括里面有一篇词,是宦娘写的,这个词其实是收集在蒲松龄自己的文集中的,其他的他没收,就这篇词收了,这可能是他自己写的,最后就变成宦娘写的了。我在写论文的时候说他这是“易性”写作,写作上他是利用女性口气写的,符合宦娘的口气。这个词在小说中被良工的父亲看到,以为良工与温如春已经有所关联了,所以是宦娘来操纵的,她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全良工和温如春,所以这篇叫《宦娘》也可以。刚才我们也讲女性帮助有暗中相助,也有明着相助的。下一次我们探讨女性对男性的帮助,可能是多元化的,女性对不同的男性应该有不同的策略。

总体来说《聊斋志异》是以游戏的笔墨,来带有人生的意味。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就是说教口吻,说教就比较枯燥,显得比较乏味。爱情与婚姻是两个人生的重要内容,我们现在主要从爱情角色这方面来探讨,之后我们就从婚姻角度,来探讨对于“驯夫”与“驯妇”的问题。有时候我们也会看到蒲松龄有一些阴暗的心理,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阴暗心理。八十年代讲变态心理学,刚我也跟大家说霭理士《性心理学》,这些都可以了解一下。过去我们讲美学时,说中国美学是诗美学,西方是性美学。其实中国也不完全是诗美学,也有性美学。很多学者也从科学的角度都研究这话,曾有一个老先生也讲他看过这些后,对作品的理解非常深了,有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M:老师,我也说一点。除了一男对双美,还有很多篇目是写同性恋和异性恋的。比如说《黄九郎》那一篇,包括女同性恋《封三娘》那个故事其实就是,还有《娇娜》都有这种痕迹。只不过这个双美其中有一个美不仅限于女性美,也可能有男性的美。

老师评:最常态的还是一对一,过去那个时代是一夫多妻制,蒲松龄的意思也是有一个美人已经很难得了。我们关于“双美”其实接触到了很多,过去从神话之中的娥皇、女英故事,甚至影响到了《红楼梦》,这是最早的原型来源。后来的有高明的《琵琶记》中赵五娘与牛小姐,也是体现了娇妻美妾的结构方式。还有很多,在戏曲之中更多,当然我们说这是一种世俗的愿望,古代大家族很多的都是妻妾成群,在传统社会是很正常的。像蒲松龄和杜甫这样的,他们是有理性的控制。男女之间还是应该有这种专一和钟情的,但是妻妾这种布局是比较多的。我前面也提到过艳情小说中妻妾是五个,“五个”是五行的观念。我过去也曾让两个学生做了关于一男五女这样的文学叙事,一男五女主要是艳情小说,五女对应五行,五个女子有五种性格,在中国,阴阳五行是一种特殊文化。在《聊斋》中没有这样的布局,艳情小说常见,最多的应该是一男五女。

H: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蒲松龄在写这种“一妻一友”模式的时候,这种妻和友这种定位是怎么安排的。其实二美他们都有与男主人公两情相悦这种倾向,但是由于自身的原因就觉得自己不能与男主人公在一起,就撮合另一个与男主人公,他们之间也算是夫妻的关系了,最后又被定位为“友”的关系,这是怎么定位的?

F:老师评:我看一个人讲的比较好,爱情和友情是不能分开的,友情有时反而会超过爱情,并非是泾渭分明的。有时候是有爱情之名却无爱情之实,有的是无爱情之名却有爱情之实,有时候柏拉图式的爱情也是一种模式,精神之恋也是一种“恋”,这是关于“名”和“实”以及“超越”的问题。

O:老师,我觉得“妻”和“友”的定位更多的是站在女性的角度上来看的,《香玉》里绛雪说“妾与君交,以情不以淫”,她是把自己作为一个友的身份来与黄生交往的;还有在《宦娘》里宦娘因为自己是鬼的身份而不能与温如春结合,所以她尽力为温如春与葛良工牵线,她也是把自己定位为友的身份与温如春交往的;还有《娇娜》里孔雪笠一直是爱慕娇娜的,后来孔生为了挡天灾时不小心受伤也是娇娜感激他的救命之恩为他治好伤。所以这个“友”的身份使站在女性的角度上来看的,她自己把自己当做男主人公的友。

老师评:对,我喜欢用社会学中的“角色”来探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由自己决定的,停留在朋友角色上是她的一种自觉。刚才提到了,古代小说中有意思的还有名和实的问题,有人说刘备与诸葛亮,名为君臣,实为兄弟。这都牵扯到一个角色扮演和设计的问题。你自己认为自己是什么身份,是带有一种自觉性的,名和实是可以分辨的。当然《香玉》中绛雪是代人为妻,是暂时的身份,但她主要的还是朋友,最后退妻为友,她的角色鉴定和自觉性是很明显的。关于角色的问题大家可以看一些社会学的书,人在社会上是有自己的角色定位的。

总结:今天大家探讨这些问题是多样的视角,看到了各种因素,其实聊斋世界还是丰富多彩的,尽管他用这样一种布局,带有模式化,但是还是有不同的。在这方面,蒲松龄还是有自己的智慧的,他的创作还是很值得我们玩味的。后面大家再结合我们提到的一系列理论,再看看这类题材的东西。

下一次我们看看《聊斋》中的家庭游戏,夫妻怎样互相控制,这也是个很有兴味的话题。









































白癜风初期怎么治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x/5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