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尘里快乐有几多方向
一丝丝梦幻般风雨路随人茫茫
有些事物,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光线从正午到夕晒,它就傲然横在那个时代,斜睨着各种版本与脸孔的横纵沟壑,剥去所有外遗的琳琅,划开无心留下的粗陋,它还在。无论意外错过,抑或回首相逢,它还在。
比如,属于香港电影井喷年代的那股,充沛狂放的元气。
比如,87版的《倩女幽魂》。历经三十载,依然梦幻诗意难以替代。而其中对于乱世与人情的描绘,如今看来,还是初见时那般动人。
永不过时的经典
《倩女幽魂》三十周年
香港电影业空前繁盛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邵氏为代表的大型电影厂渐显疲态,转身迟缓,更多富有野心的个体开始谋求独立发展。工商金融界看到这"朝阳产业"之潜力,纷纷投资组建更多的电影公司。
《倩女幽魂》的出品公司——“新艺城影业”正是其中重要代表。
以新艺城为代表的新兴电影公司历经不断地“求新求变”,“求惊求趣”,令香港电影的思路和视野得以不断拓宽。而《倩女幽魂》也正同那个时代诞生的众多佳片一样,是孕育已久的思想文化意识和美学经验,在新的影视文化环境中的集中式表达。
新艺城推出这一系列电影共3部,分别为年的《倩女幽魂》、年的《倩女幽魂2:人间道》以及年的《倩女幽魂3:道道道》。其中最受好评、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还是首部——不仅当年创下万的高票房,也赢得第二十四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服装设计;第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美术指导、原创音乐等众多奖项。
《聂小倩》当属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名篇之一,这段情事时至今日人气不减,也要归功于两岸三地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银幕书写。不同时代对于小倩故事的诠释有何不同?大家为什么独独如此推崇87版呢?
蒲氏原版故事中,小倩被塑造为"纯真可怜"与"妖艳危险"的奇妙结合,这在我国民间志怪小说中较常见,实则反映文人内心对女性欲望和理想的双重投射。
与之相对,宁采臣则是个典型平庸却也颇正直的君子(性慷爽,廉隅自重、生平无二色),他原有妻室,面对小倩来访能坐怀不乱,由此给对方留下极佳印象。在高人相助下。一番有惊无险最终与小倩结合,人鬼相恋的离奇故事纳入平凡生活的正常轨道。
总体说来,“书生倩女”、“皆大欢喜”的故事模型满足了男性读者的内心愿望。灵力、斗法场景为之填上一笔刺激又浪漫的色彩,使得此故事自古以来一直拥有广泛"群众基础。
年李翰祥执导的《倩女幽魂》剧照
年李翰祥导演的版本颇具清幽淡雅的古韵,宁采臣更是在蒲氏人设“自重”基础上增加了家国抱负,使其具有凛然不凡的气度。男女之情也只停留在信任与惺惺相惜之上。二人谈琴论画就能聊上十分钟,这些都让李翰祥的文人气表露无遗。乐蒂纯粹贡献了温柔的古典美人身段。
而87版从李翰祥的改编思路上取法不少,比如全片将原著故事“腰斩”,小倩进入宁家的后续故事悉数删去,这一做法不仅让剧情紧凑又富于戏剧性,也使得爱情主题得以凸显。
又如李版中"水阁"、"檐铃"、"楼梯"以及"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情诗,作为十分具有艺术感和抒情性的文化意象,徐、程在87版中都予以保留。
87版《倩女幽魂》特别版预告
其次,徐克的“乱世情结”表达得很是畅透:这一版不仅鬼界乱,人界也乱,氛围可谓是古今交混、亦庄亦谐、浪漫诡谲。再次,全片之气从"文"转"武",不仅是因为加入了大量武打和神怪斗法,更在于近乎狂欢式的"释放"中,两代创作者的思索碰撞出了新火花。
宁采臣和燕赤霞似乎成为入世出世的两种象征,平衡其中的,便是小倩这楚楚可怜却又令人欲念丛生的女子。此版真正动人之处,在于“放中有收”——即两人明知将离却分秒必争地一起写诗的瞬间:在叶倩文演唱的插曲《黎明不要来》映衬下,曾经肆意的情感宣泄转为此刻亟欲静止时间却不能的悲哀,更使悲剧力量得以强化、深入人心。
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制作团队的用心自不必多说,徐、程同时也为适应观众的观影趣味更重感官娱乐和视觉刺激,加上王祖贤、张国荣本身出众的演技和自带的"明星效应"、录像带、影碟等多媒介的传播以及一众衍生系列的拍摄制作,更使得其迅速拥有极广的市场并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
多种类型元素的浑然天成
"有而不尽是,乱而求其真"
似乎很难为《倩女幽魂》贴上单一类型的标签:
说它是古装剧,其中穿越感台词比比皆是;
说它是武侠片,可片中貌似没有江湖门派,那位武艺高强的燕赤霞与其说是行侠仗义在兰若寺抓妖,不如说是为了离人世远一点;
说它是爱情片,可男女主人公之间真正的对话其实不超过30句;
说它是恐怖片,然而细想想,那些使人略有不适的惊悚镜头也并不真为吓唬观众而存在,充其量就是超出常理的恶趣味。
更有意思的是,徐、程似乎有意在消解传统鬼怪片中的恐怖氛围,较突出的技巧便是将"惊悚"与"喜剧"交融混杂。比如兰若寺大战:先是姥姥用那难以想象的长舌包围,予观众强烈视觉刺激;燕赤霞现身,却与姥姥胡搅蛮缠斗嘴,这种幽默效果使得之前的恐怖感渐得淡化;紧接着燕赤霞与舌头激战,看得一身鸡皮疙瘩。
在观众情绪到达最为紧张的一瞬,即燕赤霞为舌头所缠处境极度危险的情况时,导演又恶作剧般地让采臣"帮倒忙"——误将针刺到了燕赤霞的屁股上,从而再度引人捧腹。
这短短几分钟的"交手"中,观众像是乘过山车一般忽上忽下,创作者匠心便在于此:
他们回避了常规视觉刺激导致体验过于单一,而使观众疲劳麻木的弊端,利用荒诞的"笑"来调节鬼怪的"怖",从而在把控节奏同时满足多层次的情绪体验。观众不仅能长时间将精力集中于对抗剧情,更会对这种"杂糅风"怀有深刻印象。
而除了类型上的杂糅,片中出场人物亦丰满复杂。
宁采臣不再是简单至"君子"二字便可概括,他身上充满了矛盾:个体与社会、人与鬼、爱与死亡……以及对剧情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性格中"懦弱与勇敢"的矛盾。
同样,此间的小倩一面是"妖物"——行为不检、作恶害人,一面她又有着面临爱情时情深坚贞并勇于献身的良善本质。
午马饰演的燕赤霞身上带有巨大的矛盾性
燕赤霞身上更是带有巨大的矛盾性,“人的世界太复杂,难分是非;跟鬼神在一起,黑白分明,反而简单。”他在乱世中企图独善其身的话,更像是一种姿态,一面舞剑一面放诞作歌时又是一身狂士气象。做道士打扮,对敌时却又大念"般若波罗蜜"。诸多文化和思想的内容元素拼贴不显得多余,反显出徐克的品牌感。
片中人物看似浮夸张扬,其实"真挚"得不得了。诸人都在照自身价值观去改变生活,求点开心:夏侯要争武功排名,燕赤霞要躲是非,宁采臣要收账,姥姥要收阳气,江湖人要抓通缉犯以求赏金,就连王晶扮演的眼睛都张不开的县官,时刻真挚地惦记着受贿的事,甚至还可顺带提句在宁采臣房间里那几具只跟着血味跑的干尸。
在如今市场大谈尊重"类型"时,优秀作品会证明一部商业片是否迎合了尽可能多的方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口气看下来是否觉得它真TM的好看。《倩女幽魂》妙处恰在于它众多类型元素的"有而不尽是,乱而求其真"。将众多丰富元素细致连缀又做到浑然天成,说难也不难,关键是要在编导的安排下无比自信地一一出场。打斗,情色,悬疑,喜剧,重口味,烟花般绽放后,也依然有动人的情绪,有爽利的恩义,嬉笑怒骂全不顾,要留喧嚣在人间。
凄美又决绝的爱与欲
"只羡鸳鸯不羡仙"
宁聂之情,注定是悲剧
要说电影在讲恋曲,有点纯以结果论(两人大部分时间更多在逃命),更多篇幅里都在展现欲。若是此刻再回到燕赤霞的那句:"人的世界太复杂",我们却也可说,电影人虽然通篇故意制造人鬼混杂难辨的魍魉气氛,实则仍是处处讲人事,见人心。
"寸寸青丝愁华年"是讲少年之愁,亦即分别时两人依旧年轻,可却是永远永远不复相见。因而越是看到眼前青丝,越是想到后半生路随人茫茫,竟都要在这种孤寂和思念中过,不免更觉原以为好的寸寸青丝此刻都成了烦恼丝。
可难道末日恋歌只有悲哀吗?“求而不得”之苦下的“分秒必争”诚如烟花一霎,这种迸发源于悲苦,又放大了悲苦。可又有谁能说,它本身不是极美呢?曾经危机四伏的夜途中,小倩细心帮宁采臣把野狼剿杀,并全挂上树,而宁采臣想到小倩有难,同样会一把推开权贵夺马狂奔回兰若寺。这些默契,应该从他鼓起勇气去赶那条自己怕的要命的蛇开始,就注定了。
就仿佛宁聂之情,注定也是悲剧,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给彼此留下了"只羡鸳鸯不羡仙"的那短短危情三日。也并不妨碍,燕赤霞忽然发现,其实自己逃到鬼的世界里,也无法不面对——人的复杂。
一曲绝唱挽住时间脚步
黄霑戴乐民操刀配乐
87版《倩女幽魂》配乐由黄霑和戴乐民两位大师操刀。
开头同名主题曲《倩女幽魂》(《路随人茫茫》)由张国荣演唱,在略带阴气的古乐氛围里,哥哥中低浑厚的嗓音中略带沙哑,由是将歌中那种"找痴痴梦幻中心爱,路随人茫茫"的宿命感传达得淋漓尽致。此歌在片头配上宁采臣雨中颠沛流离的画面,更是凸显了剧中的“乱世情结”,别有一番沉重滋味。
获得第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的《黎明不要来》其实本不是为影片所创,但徐克慧眼识珠,将电影情节与歌中意境完美结合,加之叶倩文缠绵悱恻的演绎如诉如泣,竟使此曲如为电影结尾量身打造一般。
《黎明不要来》MV
“不许红日,教人分开……漆黑中抱着你,莫让朝霞漏进来”,爱恨嗔痴在此刻化为一点贪恋,不仅要跨人鬼殊途,更想以一曲绝唱挽住时间的脚步。
除却两大广为人知的主题曲和插曲,《倩女幽魂》中还有许多配乐的使用颇为扣人心弦。比如(20")古筝曲《倩》奏于主人公宁采臣初见小倩时,空灵的音色加上缠绵人声哼唱回旋于夜色与烛火之间,摇摇曳曳,恰如小倩双眸中的柔波。尤其乐音配以月下水榭一景,采臣踏着旋律行过长长栈桥,见小倩在亭中端坐抚琴,中间虽插入燕赤霞"那妖怪又出来活动了"的"真相",可此情此景,莫说采臣痴迷,就连观众也不愿去相信如此灵幻浪漫画面中的女子是鬼而非仙。
相传弹琴时弦断暗示将遇知音,也不妨理解为琴人合一时内心的强烈悸动,随着小倩琴弦乍断,乐声戛然而止,二人的情缘也就此展开……`(39")第二次采臣去寻小倩时,配乐仍是《倩》,只是这次是在反映小倩的内心状态:一面心怀思念期盼采臣前来,一面是在姥姥逼迫下将行坏事内心的百般不愿的矛盾。
总之,影片当中的配乐使用总是这样恰到好处,即使是同一曲,出现在不同时刻氛围当中,也总能恰切地传达不同情绪,使电影本身变得更加丰富立体、耐人寻味。
角色与演员之间的相互成全
徐克与程小东的双剑合璧
《倩女幽魂》片场照
好的影片其实是角色与演员之间的相互成全。
据徐克回忆,确定翻拍《倩女幽魂》时,他便决定邀请张国荣。起初张国荣婉拒,理由是不想穿着怪异的衣服去演怪异的故事,但当徐克将影片的内核讲述后,张很快被说服。
显然,张国荣的精湛演技为影片成功不可或缺的一大亮色。张国荣充分抓住了宁采臣起初性格中的善良单纯甚至笨拙,动作细节将乱世小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在面对"引诱",他所表现出的"痴"和"模棱两可"也尤为动人。
正是这样一个看似"懦弱"的书生,决定勇闯鬼门关的那一刻坚定的表情,与先前简直判若两人。而据称"哥哥"这个后来一直伴随他的昵称,正是在这部电影中,被小倩,被王祖贤,被剧组所有人反复称呼,而留下来的。
而反过来,王祖贤是主动要求找徐克试镜,而得到角色的。
年,身材高挑的王祖贤凭借《今夜湖畔会很冷》在台湾正式步入影坛,巧的是,在处女作中她就扮演了今后与她最有缘的角色——女鬼。也正因这部影片,王祖贤得以被邵氏发掘,正式到香港发展。
王祖贤五官尖收内敛,秀气可人。最特别那一抹浓眉,这似蹙非蹙的眉配以上挑的如丝媚眼,让她神色中的哀怨并不通往苦涩,而带有一点冷艳。
《倩女幽魂》前,王祖贤的古典美并未被发觉,接拍作品大部分非古装,所以发展也并不顺利。有了好底子,终是要靠角色成就。"小倩"形象广为认可,也算证明导演眼光独到。
本片中的一众配角自也不俗:午马演的燕赤霞,大侠气派中带一点顽童感,醉酒舞剑放歌一场表演酣畅淋漓。
还有演员刘兆铭,本是专业造诣颇高的芭蕾舞艺术家,但在黄金时代的港片却处处可见其身影:
从《蝶变》中的文弱书生到《射雕英雄传》中的一灯,从《鹿鼎记》中海大富到《笑傲江湖》中岳不群,眯缝起来总深不可测的一双小眼切换于各个类型角色,而"姥姥"这一反串角色必然还是最为人称道的形象,忽男忽女的嗓音、凌厉狠辣的眼神配上制作组设计的诡异造型,堪称神笔。以至于到了90年代,我们都能在剧集《包青天》的《鱼美人》单元中,看到完全照搬这一造型的,依然由男性演员龙隆出演的妖怪姥姥。
监制徐克和导演程小东就似乎不必再更多介绍了。徐、程二人的共同才华和默契,似乎缺一不可。而一直以来,"偏锋独行、求变求新"的徐克也似乎在《倩女幽魂》的这个架空世界找了施展手脚的机会,渗透他对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的敏锐感知和独到思考。
当然,仅有"思考"远远不够。徐克是个在美学世界中要求"精益求精"的人,甚至会被摄影师们戏称为"榨汁机"。也正因这种对影像画面构图、色彩等的精准要求,观众才能在他不落窠臼的奇谲想象里自由出入于阴森恐怖的鬼蜮、混乱癫狂的人间以及浪漫的爱情世界。
时光网出品
↑↑↑长按专家告诉你呲美莫司乳膏治白癜风效果怎样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x/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