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云传媒倾力打造,35万晋城人
《聊斋志异》卷九有这样的一则故事:
孙必振渡江,值大风雷,舟船荡摇,同舟大恐。忽见金甲神立云中,手持金字牌下示;诸人共仰视之,上书“孙必振”三字,甚真。众谓孙:“必汝有犯天谴,请自为一舟,勿相累。”孙尚无言,众不待其肯可,视旁有小舟,共推置其上。孙既登舟,回首,则前舟覆矣。
故事的内容情节极为简单:一个叫孙必振的人与众人横渡长江,碰上迅雷暴风,眼看着船就要翻了。正在这时忽然见云中出现一金甲神,手里拿着一面金字牌,上面写着“孙必振”三字。众人认定必定是孙必振犯了天谴,不由分说,一齐动手把孙必振推上旁边的一条小船。孙上船后转身发现大船已经翻了。
在中国人看来,同舟共济本是一种缘分,而大难来临之时,这全成了空话。众人要的是自家性命,哪管他人死活!人性中潜藏着的冷漠、残忍与自私在关键时刻展露无遗。而金甲神仿佛与众人开了个要命的玩笑,以为必死的反而没死,以为能活的反而没活。
对于这则传奇故事,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曾在演讲中这样讲到:
一念之恶定生死的《孙必振》提醒世人:做人不能损人,损人结果很可能害己。众人在金甲神出现时,如果不那样自私自保,可能会沾孙必振的福气逃过一劫。
这是一篇揭示人性的佳作,故事中,为什么与孙必振同舟之人皆遭天谴,而他能独还?真实社会中有这样一个人吗?如果有,那么孙必振又是什么样的人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个叫孙必振的就是曾经担任陵川知县的孙必振,让我们看看真实的孙必振。
《相州孙氏族谱》书影
孙必振(-),字孟起,号卧云,山东诸城相州镇人。顺治三年()中举,十五年会试中式,次年赐进士出身。最初在河南怀庆府任了三年推官。推官是古代一种官职,专门负责刑狱之事,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司法的职权,清初这个职位被裁掉了。康熙八年孙必振被补为陵川知县,他在这个位置上呆了六年,因为政绩卓异被选为河南道监察御史。让我们看看孙必振在陵川任上的政绩如何:
兴修水利陵川县位于太行山之巅,人畜饮水极为困难。孙必振亲自实地勘察,带领民众开渠凿井,百姓纷纷称颂。(事见乾隆《陵川县新志》)
兴学助教孙必振上任之时,陵川已经有四十年没有举人和进士了,于是孙必振主持修复学堂和学舍,并分别捐款四百两银子和两百两银子。他亲自为学生上课,后来所教学生中有不少考中举人、秀才。陈廷敬为此写有《邑侯琅琊孙公讲堂碑记》(事见乾隆《陵川县新志》)
开道通商陵川县经明末多年战乱,百废待兴,出山的道路阻塞,商旅不行,孙必振又率众凿山开道,以通商旅,当地人称此路为“孙公峪”。百姓对孙必振十分爱戴,当他任期满离开陵川时,民众送出百里。陈廷敬为此写有《创修孙公峪新路碑记》(事见乾隆《陵川县新志》
撰修县志主持编撰县志是孙必振又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这也是现存最早的《陵川县志》,陵川的历史人文由此得以保存。
康熙十六年,孙必振出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到任后,他经过周密调查,上疏河南漕粮有折色之弊。清朝时,漕粮多征实物,有时为了方便折价改征银钞,谓之折色。朝廷准奏,处理了一批贪官。
后来经名臣左都御史魏象枢的推荐,孙必振奉命视察浙江盐政,到任后,力除旧弊。不久,又迁河南道监察御史,在任上弹劾遵义总兵李师膺反复无常,朝廷允从,罢了李的官职,清除了官吏中的叛奸,大快人心。
孙必振每到一处,都能做到尽职尽责,爱民勤政,事必躬亲。后来因积劳成疾,以病回乡,去世时大约七十岁。陈廷敬为他写了墓志铭。陵川县旧有孙公祠,就是纪念孙必振的。
孙必振能诗能文,据《诸城县志》记载有文集《种德堂遗稿》,或已不存。《陵川县志》保留了数篇诗文,其中《黄围灵湫》描述黄围山灵湫洞的胜境:
青鞋短杖蹑山岑,十里岚光雨后新。
断续蝉声来远岫,高低梵呗隔疏林,
云生虚谷含千界,气结洪濛空四邻。
出洞尘心无着处,此身疑见葛天民。
灵湫仙境
黄围山是陵川著名的旅游景区,灵湫洞是其中一处景点,“黄围灵湫”是陵川古八景之一。
正是因为他勤政廉洁,公正为民,才感动了天神,免遭厄运。也感动了蒲松龄,才把他写入了《聊斋》。这或许带有一些道德说教的意味,但是坚持道德操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则古今同理。
本文授权转载自白巅峰专科医院那里好主治白癜风疾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x/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