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作者帅瑜散文《谷城的红色传承》
★农民日报红色印记乡村行发表作者张国凤散文《六盘山精神》
★中国文化报副刊发表作者李元洛散文《亮丽的水彩画》
★今晚报今晚副刊发表作者任芙康散文《访周恩来故居》
★大河健康报作品副刊发表作者李易农散文《雨幕中的那些眼神》
★羊城晚报花地副刊发表作者张春晓散文《吹向莫高窟的风》
★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天地发表作者高炯森散文《光耀锤镰石》
高炯森/光耀锤镰石(散文)
光线愈暗,发光的东西愈亮。第一次站在这尊锤镰石脚下,我的心头突然就涌现出了这一句,思绪飘逸。
这尊天然的锤镰石,状若党徽,就那样一直默默静卧谷底,不知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朱德故里琳琅山风景区里细数了多少岁月。
直到年,时值朱德诞辰周年,因景区入口改建到山脚下的谷底,它才被人发现。当时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拟建的大门处勘查,有人不经意一抬头,发现了这块天然的锤镰石。整个石头占地5平方米左右,由天然生成的三块石头融为一体。底石的石盘外沿的四分之一呈直线、四分之三呈弧线,像极了一把镰刀;石盘上两块石头呈“T”字形连接在一起,酷似一把巨大的铁锤,造型奇特,神似中国共产党的党徽。
每当我在锤镰石边伫立,心头就会涌起敬意,感受到一种光芒,给予我向上的力量。南湖红船,南昌枪声,井冈山龙江书院,遵义会场,大渡河上铁索桥,雪山,草地,窑洞,南泥湾,香山,北京天安门……铁锤、镰刀的光芒,照耀着这些熟悉的地方,在我的脑海中愈来愈闪亮。
无数远道而来,瞻仰朱德元帅故乡的人们,面对这一自然奇景,总会不由啧啧称赞:“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议了!”
一位老红军在家人陪伴下,坐着轮椅来到这里,听他的家人说,他一直有个心愿:看看朱总司令的家乡;一位中年人带着佩戴红领巾的孩子,神色肃穆,给孩子讲共产党艰苦奋斗的故事,孩子仰头凝望,一脸虔诚;一位青年人挽着女朋友的手,两人并肩而立,静静地凝眸这尊天然的石头,满怀钦佩的目光秋水一般澄澈。
透过这些虔诚的目光和钦佩的神色,仰视锤镰石,我又看到了那种光芒。我渐渐懂得,井冈山上坚定的回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是信念之光:忠贞不渝,坚定不移;我渐渐领悟,天心圩的奋臂疾呼:黑暗是暂时的!那是力量之光:拼搏不止,奋斗不息;我渐渐明了,嘉兴南湖红船上轻声呼出的誓言:共产党万岁!那是希望之光:一心为民,前赴后继。
★牡丹晚报悦读汇副刊发表作者唐颖中散文《问路》
★菏泽日报文学副刊发表作者陈奇散文《姥娘的蓝布衫》
★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作者汪艳散文《“爱自己”》
★黄山日报散花坞副刊发表作者杨秋燕散文《说蝉》
★平顶山日报落凫副刊发表作者涂俊宏散文《北竹园村的风雨情》
★平顶山晚报副刊发表作者焦玉莹散文《抗美援朝老兵郭玉安》
★北海晚报美食专刊发表作者魏青锋散文《浆水面鱼》
魏青锋/浆水面鱼(散文)
搅团是西北地区,尤其是陕西甘肃一带喜闻乐见的小吃之一,有民谚为证:“关中婆姨有三爱,棉花搅团苜蓿菜。”在我小时候,米面稀缺,搅团就是家常饭,上了年纪的老辈人衡量村里新进门的婆姨贤惠不贤惠,就看她能不能打一手好搅团。
打搅团是个技术活,最好两个人配合。先要烧开水,等水滚沸后,把黄灿灿的苞谷面倒入锅中,用擀面杖顺着一个方向搅拌,这时候拉风箱的人,要耐住性子,文火慢熬,火势不能太猛,容易焦煳,火太小难免熬煮不熟,面糊里积聚了小疙瘩,影响口感。搅拌需要大力气,边搅拌,还要腾出一只手来不断添加干苞谷面。记忆里这活通常都是父亲在做,锅边热气腾腾,只一会,父亲的汗水就顺着脸颊往下淌,一个方向搅拌三五分钟,还要反方向再搅拌一会,直到擀面杖挑起呈粘稠不断的丝状,搅团就算做成功了。
搅团有各种吃法,最初就是舀到蒜泥醋汤里,用筷子捣成小块食用,口感爽滑劲道。冷却的搅团,母亲就切成方块状,配以土豆丁、黄花、粉条等做成烩搅团。可我们姊妹几个最喜欢吃的还是母亲做的浆水面鱼。
在搅团做好后,取出葫芦做成的漏瓢,母亲双手抓着,父亲不断地把搅团的稀糊舀到漏瓢里,金黄色的粗丝线就源源不断落入下方的冷水盆中,想吃短截的小蝌蚪,漏瓢就抬高一些;挨近了水面,满盆就弋动着长尾巴的金色鱼儿,看着让人馋涎欲滴。
浆水的腌制最关键,母亲曾说过,浆水就是面鱼的灵魂。每年秋后,母亲都要清洗干净石瓮,随后去菜地揪了萝卜缨子,洗净晾晒至半干,一层一层铺在石瓮里,再倒入半清的面汤,最后加入一碗老浆水做引子,一切完结后就密封瓮口,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发酵了。
约莫半个月后,满屋子都是淡淡的酸菜味,酸菜腌制好后,取少量配以蒜苗或者韭菜清炒,再倒入牛奶样乳白的浆水,充分搅拌后浇在搅团面鱼碗里,再淋些油泼辣子,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浆水面鱼就盛放在你的面前。
近些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餐桌上鸡鸭鱼肉多了起来,但在西北的城乡,浆水面鱼还是最受欢迎的特色小吃之一,特别是炎炎夏日,能咥一碗酸爽美味的浆水面鱼,瞬间每个毛孔都渗透着凉意。据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研究表明:浆水具有多种有益菌成分,不仅消暑还能化油腻,对人体非常有益,经常食用还可以预防痛风等痼疾。
★焦作晚报覃怀月副刊发表作者千万里散文《暴雨之中的河南人》
★三门峡日报今日陕州/要闻·甘棠发表作者钱续坤散文《菜畦之美》
★深圳特区报人文天地·首发发表作者李元胜散文《一场与双扇蕨的狭路相逢》
★宝安日报阅读悦美发表作者王先琳散文《纸鸢吉祥诗中飞》
★西安晚报文化·闲情发表作者余毛毛散文《木槿花陪伴的夏天》
★西安日报品鉴副刊发表作者关中人散文《夏日消暑浆水面》
★精神文明报文化生活发表作者彭建华散文《夫子菜》
彭建华/夫子菜(散文)
在家乡祁东的地方名菜中,夫子菜无疑是要占一席之地的。
夫子菜名为菜,实为肉,是我最爱的家乡美食之一。做夫子菜是有讲究的,多选肥肉为料。猪背脊上的厚肥肉,还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都是上上之选。做夫子菜不复杂,将猪肉洗净,切成豆腐干那样的厚薄大小,拌上点生抽和食盐腌上一会,再在一碗米麸(即米粉)里打两个滚儿,然后置于一个铺了稻草的铁丝搭子上。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夫子菜应该叫麸子菜才会名符其实。夫者麸也,没有加米麸就只是烤肉,加了米麸才能叫夫子菜。我猜,夫子菜或许是一种不经意的简写或懒写吧!我甚至曾臆想,夫子菜也如东坡肉一样,出于某位古代文人之手。正好,我们衡阳在明末清初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王船山,后人尊称其为王夫子,这夫子菜莫不是因他而名?
此是题外话,再接着说夫子菜的做法。铁丝搭子下面是一灶膛的炭火,热气直往上逼,上面则盖着锅盖,使得热气又下压回环,肉在里面又烘又蒸,很快就会变得金黄。其间,将夫子菜翻几个身,一种惊艳的金黄色泽便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在这个过程当中,是须臾离不得人的。肥肉被火烤,不一会儿就会流油,顺着铁搭子上的稻草,滴入灶内火炭中,一不留神就会引起明火,酿成火灾。
烘夫子菜对火候的把控很重要,火大了容易将肉烤焦。因此最好是用小的炭火,慢烤细烘,让热力从外到内一丝丝地渗透进去,这样才能慢工出细活,做出漂亮而味美的上等夫子菜。
所谓上等夫子菜,那真个是色香味最为完美的组合。经过恰到好处的烘制,那肥的再不见半点白,已变得里外一色,微黄通亮,有如玉石玛瑙般晶莹剔透,间或可见根根血丝仿如镶嵌其中的红色纹理。一口下去,香甜满嘴,稍含即化,油而不腻。
夫子菜与烤肉均要经历火炙,两者乍看相似,实则大不相同。与烤肉相比,夫子菜多了米麸,其份量虽少,重要性却不可低估。一是米麸会赋予夫子菜一股特殊的五谷香味;二是米麸减少了肥肉的油腻感。当然,米麸不能粘得太多,否则如厚厚的锅焦,就会影响口感。只需薄薄一层或星罗棋布便可。唯其如此,才能显出夫子菜的独具一格。
★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发表作者李金明散文《太行山印记》
★天津日报满庭芳副刊发表作者韩小蕙散文《新旧归去来》
★长春日报文苑副刊发表作者林日新散文《蓼水河畔蓼花红》
★重庆科技报巴渝文学发表作者何一东散文《享受艺术》
★兰州日报兰山副刊发表作者柳生魁散文《遇见马兰》
★江海晚报夜明珠副刊发表作者明前茶散文《一只候鸟每年往返江南》
★泉州晚报新悦读副刊发表作者杨清丽散文《枕边书》
杨清丽/枕边书(散文)
枕边书,就是放在枕头边上,睡前随手翻阅的书。我的床头总堆着几本自己喜欢的书,伸手就能拿到,在静谧的夜里津津有味地读着。有时想想,偷得余闲好读书,不失为人生的一件乐事。
不同的年龄段,我的枕边书有所不同。刚毕业,我到一所渔村小学教书,平时住校。那段时间,我迷上诗歌,买了不少汪国真、徐志摩、舒婷等诗人写的诗集。我很喜欢席慕蓉清丽淡雅、婉约灵动的文字,睡前必定要重温诗中美丽的意境,体会藏匿在诗人心中那份淡淡的忧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席慕蓉的很多首诗,我至今都能熟背。”其中,我最喜欢《乡愁》这首诗,诗中那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总让我想起17岁就独自远行国外的兄长,想起兄长挥手告别的身影,想起那一封封报平安的家书……这首诗也让我深深爱上笛子,觉得悠悠笛声最能代表绵绵乡愁。后来,自小学习竹笛的女儿常说:“妈妈说笛声富有诗意,逼着我学。”
年纪渐长,我的枕边书大多是文字含蓄凝练、隽永优美的古典文学,如《三言两拍》《聊斋志异》《今古奇观》等书。特别是《红楼梦》中,每个字都经过精心锤炼,塑造出性格复杂、立体的人物形象。我读《红楼梦》并不拘于从哪一页读起,而是翻到哪一页,就接着往下读。一本书来回地读着,我对书中的许多情节烂熟于心,但感到费解之处也愈来愈多,就像这句:“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地走了进来。”我越读越是困惑:黛玉是大家闺秀,举止娴雅,走路应是一步一婀娜,怎会“摇摇”呢?直到读到宋朝朱翌写的“诗似芙蓉临水出,人如杨柳待风开”,我才想明白,黛玉走路姿势如杨柳拂风,不就是“摇摇”吗?再读到这里,我似乎能看到黛玉从书中袅袅娜娜地走来……
如今年近五旬,我的枕边书有很多是游记。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书可以带我们抵达脚步暂时无法丈量的诗与远方,一个人一生中走过的地方、亲历的事情有限,在书中可以尽情地领略各种各样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见识更广阔的天地。《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在游览元谋土林后写道:“涉枯涧,乃蹑坡上,其坡突石,皆金沙烨烨,如云母堆叠,而黄映有光……”书中描写的“金沙烨烨”让我想起儿时的趣事:从井中打水时常看到闪光的金色碎片悬浮水中,我以为那是金子,非常宝贝地捞起来,用手帕包着,惹得家人哈哈大笑。读到《徐霞客游记》中的文字描述,我又忆起往事,赶忙到网上查找资料,才知道井中的金色碎片,就是云母片。阅读游记,让我们的思想跟随作者,穿越时间与空间,进行一场奇丽的旅行,实现“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的梦想。
夜幕已深,忙完一天的事情,我喜欢抽出一本枕边书,或斜躺着或侧坐着,静下心来读几页书。也许,对于爱书的我来说,每天最美好的时光,是睡前阅读枕边书的时候。
★山西日报情感副刊发表作者李洽散文《只为守护岁月静好》
★山西晚报子夜副刊发表作者吴国荣散文《居高声自远》
★枣庄晚报运河副刊发表作者赵自力散文《外婆的厨房有故事》
★枣庄日报榴园文学发表作者马润涛散文《故乡的漫水桥》
★文化艺术报龙首文苑发表作者杨俊国散文《陕南的河湾》
★新安晚报城事副刊发表作者凌泽泉散文《高洁的广玉兰》
★广州日报每日闲情发表作者杨德振散文《心宽路平》
杨德振/心宽路平(散文)
我有一位朋友,每次一起吃饭,总要向我大吐“苦水”,弄得我面对美味佳肴也没了胃口。他所吐的“苦水”,无非是张三待他心不诚、李四待他很吝啬、王五待他不细心之类人际交往的不满意。总之,在他眼里,身边的人没一个是完美的,一点小事也能令他气恼很久。
我多次劝他放宽心,人无完人,事难完美,如果不涉及原则底线,又没造成大的影响,大可不必过于计较,大家都是朋友,做事的出发点也是好的。再说,如果有不满,也应该当面指出来,不要在背后埋怨别人、指责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和处事方式,没有人专门与你过不去,不必总是费心费力去思忖对方的言行,为一点小事就生气难受,这样人会活得很累。
我的人生经验是,人活得敞亮大度一些,朋友会多一些,自己的心气也会平和很多。
在生活中,类似心眼小、很在乎别人一言一行的人常常表现得“多愁善感”或“神经过敏”,而且,这类人也喜欢争长论短,一点小事都要计较盘算,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在心中形成了怨气、戾气、厌气,把好端端的一段感情弄得波波折折,让别人和自己都活得不爽快。还有的人因此形成一个“固化”的思维模式——感觉只有别人“欠”我的,我从来“不欠”别人的,因而毫不节制地指责别人,或逮到机会就“诉苦”“埋怨”一番,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强行“转嫁”给别人,到最后,自己并没有获得轻松和解脱,反而让身边的人怕了与你交往,累人又苦己。
世界上最宽广的路是人们的心路。心宽路广,人生更顺坦。若心路又窄又小、蜿蜒崎岖,又怎能让人畅快前行呢?
心宽蕴藏着智慧、谦让、包容、大度等元素,容人之过,宽人之失,不纠缠别人的过往言行,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不丧失对友情与亲情保持的理智,不迷失自己长期积淀下来的沉稳定力,严己宽人,容人容事,这样,与人交往下去,自然就会出现目之所及皆为好人、善人、恩人、能人,闻言皆为欢声笑语、善言美意,不会为一点微小事、一句无心话而生闷气或迁怒、责怪他人。
心宽也包括对待自己,对自己的小过失、小失误、小挫败,不要失去信心、痛苦不堪,要吸取教训,继续前进。
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遇到路“不平”,可丈量和揣摩一下自己:心宽几许?如果真正做到心宽,世上再难的路都会像十里长街,宽广又平整,信马由缰,畅通无阻。而要做到心宽,就要多修身养性,提升自己,不要总在他人面前诉苦不止。要想过得幸福快乐,关键还在于自己的心态要好。
心宽,人会“放大”美好的东西,接纳化解不完美的东西,人生之路会感觉平坦许多。心态好,格局大,幸福感会更强。
★永州日报潇湘他乡发表作者欧阳杏蓬散文《珠江边的夜晚》
★太原晚报天龙文苑发表作者李海清散文《也说柳编》
★黔西南日报天天副刊发表作者杨再昌散文《幸福水》
★楚天都市报诗歌美文发表作者宋小词散文《灵醒的武汉》
★安庆晚报月光城民间发表作者吴橘散文《灿烂的姑姑》
★洛阳日报洛浦副刊发表作者李焕有散文《归雁洛阳边》
★大河健康报作品副刊发表作者凌纪元散文《玩具》
凌纪元/玩具(散文)
这几天,我住的小区院子里景观瀑布“飞流直下”,蓄水池旁成了孩子们玩水枪的乐园。我6岁的外孙和水池边十多个小伙伴,人手一支造型各异的塑料水枪,兴高采烈地玩耍。看着欢乐的孩童,我蓦然想起自己童年玩水枪的往事。当年,我想玩水枪,得先找一截竹竿锯开,底部烙一小孔,用小木棍缠绕旧布头做活塞头,水枪完全由自己制作而成,握着它也是玩得不亦乐乎。
男孩子喜欢玩枪,我自制过一支手枪,比照想象中的枪,经过锯、削、打磨,将发小给我的一个汽枪子弹壳镶嵌入枪管处,一支像模像样的手枪成了我童年至爱,那时,这些不用花钱的玩具经常让我爱不释手。
我外孙现在的玩具,枪械类像兵工厂,各种各样精美的玩具枪、坦克、望远镜,各种各样的汽车像汽车制造厂,从学步车、滑板车到建筑工程车。各种各样精美的画片,毛绒系列、奥特曼系列、熊熊乐园等卡通人物玩偶,外孙家像是儿童玩具超市,满满当当堆了一间屋子。玩具是开发儿童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孙3岁时,他姥姥从国外带回一个拼装七巧马,我教他拆装了两次,外孙兴趣盎然,拼装成功,他兴奋地欢呼:“哇,我成功了!”那萌态真可爱。他能准确地说出动画片里的人物,在系列玩具中能分清谁是好人、坏人,这些认知有玩具起的作用。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再不能以物资匮乏年代的标准苛求衡量新消费理念,应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理解年轻父母亲对待孩子的玩具需要和小小的溺爱。
新媒体《行参菩提》自年2月上线,目前已经有固定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x/9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