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质量、品牌、服务
品质二七多彩教育
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我们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文/郑州市第74中学纪晓婷
博客名:ji
(一)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最基础、影响最深远的教育。胡适在《竞业旬报》第28期上发表的《论家庭教育》,就认为家庭教育格外要紧,格外不能不办。
家庭教育特别是母亲的教育给了胡适很大的影响。胡适的母亲管束他最严,她是慈母兼严父,如果他做错了事,犯的事小,母亲等到第二天早晨醒来时教训他;犯的事大,母亲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然后责罚他。这是母亲教育他的方式,让他知错能改,教他做人的道理。他的母亲气量大,性子好,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在《四十自述》中,他写到:“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深刻的影响。我十四岁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母亲的言传身教,苦心教导,无论是性格还是为人上,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胡适。
母亲除了教给他做人的道理外,还要求他用功读书。胡适在很小的时候,父亲便教他的母亲和他认字。从台湾回到老家后,不到五岁的胡适便被送到四叔的学堂了。在上私塾的这九年里,他阅读了大量书籍,为以后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大学》、《中庸》、《诗经》等经史典籍的阅读为他之后做学问,“整理国故”打下了较为系统的旧文化基础。同时这些经史典籍多为朱熹或者其门徒的注本,所以胡适也深受“程朱理学的遗风”的影响。此外,胡适阅读了大量小说、传奇,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等,并把小说讲给家乡人听。这就逼迫他把古文翻译成绩溪土话,使他更了解古文的文理章法,同时,大量的白话小说的阅读使他得到了初步的白话训练,为他后来的提倡白话文学也播下了种子。
在《从拜神到无神》一章中,胡适还特别记述了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范缜的《神灭论》,对他思想的影响。使他改变了宗教信仰,变成了无神论者,竟要把菩萨拆下来丢到茅厕里去,读来饶有趣味。
(二)上海求学生涯年,14岁的胡适只身来到上海,开始了他在上海的六年求学生涯。他在上海先后进入四所学堂进行学习: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和中国新公学,这是他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梅溪学堂和澄衷学堂学习期间,除了在学堂内学习国文、算学、英文之外,课外的大量阅读,给他开辟了一个新世界,使他思想上发生了重大转变,都自命为“新人物”了。从乡下的“四书五经”转到读《明治维新三十年史》、《新民丛报汇编》,从梁启超的《新民说》到邹容的《革命军》,再到严复的《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等,这些书籍的阅读让他在思想上经过了激烈变动,脑海里埋下了不少革命的种子。
在中国公学学习期间,胡适在《竞业旬报》的第24期至第40期,担任主编。在这期间,他发表了十几万字的文章,给了他白话文训练的机会,也是其一些思想的重要出发点。正如胡适自己所说:“今年回头看看这些文字,真有如同隔世之感。但我根本诧异的是有一些思想后来成为我的重要出发点的,在那十七八岁已有很明白的倾向了。”《竞业旬报》给了胡适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他尝试着作长篇的章回小说,写论说和新闻,把自己零碎的思想整理成文字表达出来。“这几十期的《竞业旬报》不但给我了一个发表思想和整理思想的机会,还给了我一年多作白话文的训练。……我不知道我那几十篇文字在当时有什么影响,但我知道这一年多的训练给了我自己绝大的好处。白话文从此成了我的一种工具。七八年之后,这件工具使我能够在中国文学革命运动里做一个开路的工人。”
总之,在上海的六年,是胡适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里,他开始接触新思想、新知识、新人物;在这里,他有了自己的舞台——《竞业旬报》,给了他白话文训练的机会,也是其一些思想的重要出发点,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留学美国年胡适考取官费留美,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业大学,年学成回国。《四十自述》中逼上梁山一章,即根据留学日记的资料写成,记述了文学革命运动的缘由。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胡适的“文学革命”的口号,便是其与留学的好友如任鸿隽、梅光迪、杨杏佛、唐擘黄等讨论中得出的。在年绮色佳的夏天,胡适发出了“文学革命其时矣”、“要须作诗如作文”的感叹,即提出了“文学革命”和“诗国革命”的问题,但遭到任鸿隽、梅光迪等的反驳。好友的反驳促使胡适更加深入的思考,遂与他们不断进行争辩、讨论,希望和平时最敬爱的一班朋友一同探险,后来梅、任两君虽承认白话文学在小说词曲演说的几方面,但梅不承认白话可作诗与文,任不承认白话可用来作诗。经过一年多的讨论,胡适的“文学革命”的思想渐趋清晰明了,越来越系统化、规范化、具体化。形成了年发表在《新青年》上《文学改良刍议》的版本,即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胡适关于文学改良的主张得到了陈独秀的支持,接着陈独秀写了一篇《文学革命论》,正式在国内提出“文学革命”的旗帜,在国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而胡适则成为这场运动的主将和旗手,高举白话文的旗帜,革新了中国几千年来的表达方式,贡献不可低估。
胡适是20世纪最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在文史哲等方面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卓越的贡献。通过《四十自述》,让我们了解了其早年的成长历程。年少时大量白话小说的阅读,上海求学期间《竞业旬报》上一年多的白话文训练,和留学期间朋友们一年多的讨论及其深受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一脉相承,使他能够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进而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核心人物。他革新了中国几千年来的表达方式,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
■编辑多彩教师名苑
多彩教师名苑第期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2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