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
史传史的区分、创作的主体意识及艺术结构等问题的探讨,都是建立在准确把握小说文体特点的基础上的。清代小说的文体观念,无论是通俗小说,还是文言小说,相比明代,有着长足的发展。由于小说观念、作家身份的转变和读者阅读的需要,清代小说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风貌。 清初长篇章回小说大都借历史和时政题材寄寓兴亡之感,但与传统小说的类型有了重大转变,小说在演述历史、杜撰神怪过程中,较为 如果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更多取向于文人抒写怀抱的理想,受作者的主体性制约较大,那么才子佳人小说则与市井消费联系密切,从逻辑上说,这一题材小说的大量涌现是晚明主情主义文学思潮发展的必然。 小说编撰有统一的构思,不是随意的创制。在谋篇布局上,短篇小说的章回化使得创作摆脱了“入话”、“头回”的固定叙事体制,叙事方式也摆脱了说书人的单纯口吻,叙事角度更为灵活。 从总体上说,清代的章回体小说较以前的同类小说更为精致而丰富。小说注重写实,不以故事情节离奇见长,从外部的矛盾冲突转向为内部的心理和细节的描写。 从小说创作主体而言,小说主体由以前的说书家进一步蜕化,出现文人化倾向,从而根本上改变了小说的观念、地位、创作思维和艺术基准,加深了对小说题材的开拓,成为知识分子书写社会人生的重要工具。 小说家的身份、境遭和创作目的直接影响小说的构思和对小说题材挖掘的深度。清代小说大都是文入的独立创作,作品的现实感和作家的主体意识大大强化。 在题材处理上,也有了新的变化。如劝惩功能这一题材,以前注重因果报应,采用对立二分的方式,在清代小说中,则处理得较为平和、宽厚,“善有善报”固然是天遂人愿,而“恶有恶报”却大打了折扣。 清代小说家还在一些小说中有意识地融入自己的感情经验和思想旨趣,使小说带有自传性质。
传”的基础上撰写了80回的《说岳全传》。小说写岳飞抗金,终遭秦桧陷害而死的故事。小说的主要成就,是不受史传的限制,着意将岳飞塑造成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统帅的形象。小说创作的理念是“忠”,以是否忠于王朝和君主作为评判人物的唯一标准。这样作者写遇害前后的岳飞,有许多不近人情的行为,而秦桧纯属反面人物,被符号化和观念化,这损害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小说的长处在于它的故事性强,情节富有波澜,加上“不宜尽出于虚,而亦不必尽由于实”的虚实相间的创作原则,自有一种“娓娓乎令人听之而忘倦”的阅读效果。 褚人获的《隋唐演义》杂采《隋唐两朝志传》、《隋炀帝艳史》、《隋史遗文》等前人旧作,汇编修改而成。全书回,以隋炀帝、朱贵儿和唐明皇、杨贵妃的“两世姻缘”为“始终关目”,津津乐道宫廷奢侈生活,鲁迅批评说“浮艳在肤,沉着不足”。 清初其他历史演义还有蔡元放的《东周列国志》、无名氏的《说唐演义全传》、吕熊的《女仙外史》等。 《梼杌闲评》50回,成书年代和作者不详。小说写阉党魏忠贤的事迹。 二、世情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 清初以来,承袭《金瓶梅》的写实传统,以家庭兴衰和日常生活为中心,描摹世态炎凉、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世情小说,较早有《醒世姻缘传》,乾隆以后有《歧路灯》、《蜃楼志》等。而《红楼梦》的出现,将世情小说的创作推向高潮。 《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之后的又一部以家庭为描写中心的长篇白话小说。全书回,长达l00万字,题为“西周生辑著”。清代以来,该书的作者有蒲松龄说、山东章丘人说、丁耀亢说等,迄今尚无定论。 小说以明正统至成化年间为背景,叙述一个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前23回为前世姻缘,写山东武城县官之子晁源射死一只仙狐,种下孽因,又嫌弃嫡妻计氏,娶娼妓珍哥为妾,纵妾虐妻,计氏自缢而死。23回以后为今世姻缘,晁源因奸被杀,托生为明水镇一地主之子狄希陈,仙狐托生为薛素姐,为狄希陈之妻。计氏托生为狄妾童寄姐,珍哥托生为妾婢珍珠。珍珠终为寄姐逼死,狄希陈受到素姐和寄姐的百般虐待。后经高僧点明因果,狄希陈持诵《金刚经》一万卷,“福至祸消,冤除恨解”,素姐病亡,寄姐扶正,狄希陈善终。 小说以晁、狄的两世姻缘为中心,描写了各个社会阶层,上自州官权贵,下至商人、儒林、僧道、江湖医生、农村无赖、婢仆等,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社会风情画。小说宣扬因果轮回的宿命论思想,思想价值不高;好用方言俗语,摹绘农村人的口吻,诙谐幽默,形象毕肖;采用夸张式的漫画手法写素姐、寄姐等人的变态心理。她们的乖戾和凶悍,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 才子佳人小说是世情小说的一种。清前朝主要有《平山冷燕》、《玉娇梨》和《好逑传》三种。前两部各20回,同署“荑秋散人”。 《平山冷燕》的书名取洛才子平如衡、才女山黛、才女冷绛雪和华亭才子燕白颔四人的姓氏合成,写燕白颔与山黛、平如衡与冷绛雪两对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玉娇梨》写才子苏友白与两位佳人白红玉、卢梦梨的故事。 题为“名教中人编次”的《好逑传》(又名《侠义风月传》),18回,叙述铁中玉与水冰心的恋爱故事。早在18世纪,就有英、法、德三种译本,是驰名欧洲最早的中国古代小说之一。 三、才学小说 李汝珍,字松石,直隶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他生性豪爽,不喜时文,曾做河南县丞。精通音韵,旁及杂艺,著有《李氏音鉴》。李汝珍的时代正是考据学的全盛时期,《镜花缘》深受影响。 《镜花缘》回,以女皇武则天为背景,写百花遭谴,降为才女,百人会试赴宴的故事。还写了唐敖随妻弟林之洋泛游海外,多遇奇人异物,后食灵草,遂成神仙,最后以文芸起兵,武家崩败作结。它是一部具有社会批判内容的游戏之作,作者将对社会的不满转化为谐趣,在卖弄学问的游戏中求得心理平衡。 《镜花缘》体现了作者对妇女地位和遇境的 四、神怪小说 清初神怪小说的代表作是董说的《西游补》。小说写唐僧师徒经过火焰山之后,孙悟空被鲭鱼精所迷,到了梦幻世界所经历的种种奇遇,最后被虚空尊者唤醒,杀死鲭鱼精而悟道的故事。作者有感于明清之际的时事,以古讽今,讥弹现实社会和八股取士,具有较强的历史批判意识。艺术上,小说通过神魔演绎世情,将神怪小说与讽刺小说结合起来,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荒诞寓意类小说如《斩鬼传》、《平鬼传》的艺术构思。 《绿野仙踪》(又名《百鬼图》)是清代中期较著名的神怪小说。小说主要写冷于冰求仙学道、救济众生的经过。围绕奸相严嵩,广泛展现了朝野内外的忠奸之争,暴露官场的腐败;围绕温如玉的堕落过程,对当时儒林士风的败坏作了大量的描绘;写冷于冰看破红尘,潜心修道,表达了作者希求逃脱人生之苦的愿望,这一幻境实是庸俗文士心态的一种反映。 五、话本小说 清代拟话本小说在明代“三言”“二拍”的基础上有了新发展,小说取材以现实生活和作家自己的经历为多,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世态风貌。现存清代拟话本小说约有三十余种,其中成就最大的当推李渔的《无声戏》和《十二楼》。 李渔(—),字笠翁,别署笠道人,浙江兰溪(今金华市)人。屡试不第,带着家庭戏班,遍游四方,晚年移居西湖,以卖文为生,自号湖上笠翁。一生著述丰富,除了两部话本小说集外,还有诗文集《笠翁一家言全集》、杂著《闲情偶寄》、戏曲《笠翁十种曲》等。 两部拟话本小说集,有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生活的;有描写市民阶层的社会生活的;有反映社会黑暗现实的;有反映作者人生经历和思想意趣的。 李渔小说艺术上最明显的特点是创新,不拘陈套。如《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描写旧家子弟谭楚玉与戏剧名旦刘藐姑借演戏在舞台上的爱情,假戏真做,构思新巧。 结构清晰,主线明确,也是李渔小说的长处。 李渔有的小说庸俗无聊,格调不高,过分追求奇巧,语言失之轻佻,这些都是其小说的明显不足。 六、讲唱文学的兴盛 清代讲唱文学有了新发展,除了元明以来的词话、鼓词、弹词、宝卷之外,又产生了新的讲唱文学形式——子弟书。 鼓词主要流行于北方,是由宋代的陶真和元代的词话发展而来的,与词话关系更为密切。 弹词是流行于南方的一种讲唱文学形式,它由说(说白)、噱(穿插)、弹(伴奏)、唱(唱词)等组成。弹词多用第三人称叙述,语言浅近。 子弟书是鼓词的一支,由清代八旗子弟首创并流行的一种讲唱文学。请,做了一年的幕僚。这次经历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有着重要影响,南方的山水风土开阔了他的眼界,南方号称富庶而人民生活却同样悲惨,幕宾的身份还使他有机会接触上层社会,熟悉官府的黑暗和政治腐败。 蒲松龄青年时期就热衷记述奇闻异事,写作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春,他将已经写就的篇章结集,定名为《聊斋志异》。这部小说的素材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采撷或借鉴前人的小说和笔记,二是友人的提供,三是自己的经历或见闻。 《聊斋志异》现存版本主要有三:一是手稿本,仅存上半部,共篇。二是乾隆十六年()张希杰铸雪斋抄本,存目篇。三是乾隆三十一年()赵起杲青柯亭本,凡l6卷,共篇,是现今通行本的底本。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张友鹤辑校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简称“三会本”),12卷,篇,采录宏富,是目前最为完备的一种本子。 二、《聊斋志异》的思想意蕴 综合地看,作者的目的:一是借鬼神世界反映现实人间的社会现实,加以批判、揭露;二是肯定自我,幻想美好人生,是理想的寄寓。内容上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小说写狐鬼与人的恋爱故事,歌颂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如《娇娜》、《青凤》、《婴宁》、《莲香》、《阿宝》、《巧娘》、《翩翩》、《鸦头》、《香玉》等。写得十分动人,是《聊斋志异》中最精彩的部分。书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痴情”形象。像《阿宝》中的孙子楚,《婴宁》中的王子服,等等,他们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反抗破坏美好爱情的旧势力和封建礼教。这反映了蒲松龄对爱情追求者的基本态度,他们对爱情的真挚追求,最后都有了美满结局。 蒲松龄对“至情”的爱情理想的歌颂,继承了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的思想传统,赞美超越生死的爱情力量。 其次,小说揭露科举考试的腐败和弊端,讽刺考官的昏庸和贪鄙。小说以极大的同情,描写了±子的这种苦难。小说将热衷科举的读书人那种空虚的精神世界描写得极为形象。《叶生》描写才学出众的叶生屡试不遇,落魄潦倒,忧愤而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人才的压抑。蒲松龄是时代的清醒者,他能以一种冷峻的心态反思士子被扭曲韵精神世界,实在难得。其他如《司文郎》、《考弊司》、《贾奉雉》、《于去恶》等篇章,揭露科场的是非颠倒和考官的庸俗无能,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再次,揭露了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和吏治的腐败。如《促织》,写为了满足皇帝斗蟋蟀的享乐需求,老百姓“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的悲惨事实。成名买不起应征的蟋蟀而受尽折磨,后来历尽艰辛,捕得一头,又不幸被儿子弄死。后来成名的儿子复活,魂灵化作一只善斗的蟋蟀,才挽救了全家被毁灭的命运。又如《席方平》对封建官府的黑无天日的揭露。《聊斋志异》这些不朽的篇章,都具有社会现实意义。 三、《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创造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它既结合了志怪和传奇两类文言小说的传统,又吸收了白话小说的长处,还接受了先秦两汉和唐宋古文的影响,体式多样。兼众体,恰恰是这部小说的特点:有的是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有的可称为志怪短书;有的是纪实性散文小品;有的以人物为中心,属于性格小说;有的则注意心理和环境描写,淡化情节,有诗化特征。篇幅长短不一,《莲香》、《胭脂》、《王桂庵》、《促织》等,四五千字;有的只有百十来字,最短的《赤字》,仅25字。 小说是志异,写花妖狐魅,在艺术上自然表现为奇幻奇异、想象丰富的特点。 就想象之奇特而言,又有两层:一是写奇幻之事,如《罗刹海市》整篇就是一个想象的世界。《巩仙》写尚秀才与歌妓惠哥相恋,后在巩道士袖中团聚,里面“有天地,有日月,可以娶妻生子,而又无催科之苦,人事之烦”,虚无缥缈,但又幻迹人区。一是情节曲折奇峭,文笔夭矫而不摭实。如《王桂庵》写世家子王桂庵与榜人女芸娘的爱情故事,伸缩有致,摇曳多姿。如《促织》、《葛巾》、《宦娘》、《胭脂》、《西湖主》、《张鸿渐》等,波折迭起,无限烟波,无限峰峦。 就诗意之蕴藉而言,主要表现为作者将其所热爱和歌颂的人和事物加以美化,赋予花妖狐魅诗的气质。在这一方面,《婴宁》最具代表性。婴宁是一位美丽的狐女,没有礼教约束下的男女之分和尊卑之别。开篇起势,作者以简洁的笔触,将婴宁爱花、爱笑、美丽、纯真的特点全面写出。婴宁到了王家后,经过婆母训诫,婴宁“矢不复笑”,天真烂漫的理想性格消失了。婴宁的悲剧结局让读者感到惋惜,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悲愤之情。小说善于营造神奇缥缈的气氛,追求意境美,其中幽雅环境的描写,与女主人公天真爽朗的笑声相适应,具有象征意义,衬托出她的富于诗意的性格美。 《聊斋志异》创造性地运用古典文学语言,又从口语方言中提炼,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如《邵女》中写贾媪说媒时的一段对话,是口语和文言相融合的典型: 夫人勿须烦怨。恁个丽人,不知前身修何福泽,才能消受得!昨一大笑事,柴家郎君云:于某家茔边,望见颜色,愿以千金为聘。此非饿鸱作天鹅想耶?早被老身呵斥去矣。 移家南京后,吴敬梓开始创作《儒林外史》,至乾隆十四年()前后完稿,最初以抄本形式流传,现存最早刻本是嘉庆八年()卧闲草堂本,56回。除《儒林外史》外,吴敬梓还著有《文木山房集》4卷以及散落的诗文。 二、封建末世的儒林群相 “儒林”包括知识分子和与之相关的地主豪绅、官僚名士等。小说的主要内容写“功名富贵”。小说开篇说:“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批判科举制度。 小说开篇借王冕之口道出“功名富贵”与“文行出处”的对立。随后,小说刻画了追求功名富贵与讲究文行出处的两组人物。作者写这两组人物时,将矛头直接指向科举制本身,因为科举是求得功名的唯一桥梁。 《儒林外史》描写了许多因跻身科考而人性为之扭曲、人格堕落者。如匡超人,小说用了五回的篇章写其人品的堕落。揭露科举制对士人身心的摧残和毒害,最为典型的是周进和范进的故事。如周进,原是一个年逾花甲的童生,中举前受到年轻的梅玖相公的奚落。中举后身价顿增,人们纷纷前来巴结他,亲近他。小说对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揭示,对世俗污浊风气的揭露,都是相当深刻的。《儒林外史》还描写了一旦取得科举,就攫取财富,压榨民姓者。他们出仕多为贪官污吏,处乡多是土豪劣绅,如乡绅严贡生,横行乡里,敲诈勒索等。 科举制度下的另一类人物是假名士,他们是科举制孕育出来的社会畸形儿,这些人“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他们多是想功名而爬不上去,谋富贵而不可得,于是假托名士,互相标榜,沽名钓誉,招摇撞骗,如权勿用、遽公孙等。 同时,《儒林外史》也塑造了一批为作者所赞颂和肯定的人物。他们注重“文行出处”,鄙弃功名,自由独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真儒名贤,一类是普通市民。前者有杜少卿、庄绍光、迟衡山、虞育德、萧云仙,加上开篇的王冕,这些都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杜少卿傲视权贵,不屑科考,巡抚部院李大人荐举他进朝做官,他装病辞却,显然是吴敬梓的化身。这些人物承袭原始儒家德治仁政的社会理想。 在真儒名贤的教化难以挽救世风日下的社会时,作者将目光投向社会的底层,写了一些远离功名利场的市井平民,如卜老爹、邹吉甫、倪老爹、鲍文卿等,他们忠厚本分,古风犹存。在小说结尾出现的“四大奇人”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安贫乐道,高雅超俗,其实是隐士的化身,吴敬梓对他们抱有新的希望。 三、讽刺小说的典范 在人物刻画方面,小说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比如,严监生临死时,迟迟不肯断气,是因为看见灯盏点了两根灯草,这是讽刺吝啬鬼的经典细节。而他为了把妾赵氏扶为正室,却舍得大花银子。如范进中举前,境遇可怜,作者虽是讥讽,但怜悯居多;中举后,虚伪恶劣,作者则予以辛辣冷峻的批判。又如写王玉辉劝女殉夫,嘲讽他的迂腐残忍。女儿死后,作者又以同情的笔触写王玉辉内心的悲痛,从笑到哭,由理而情,表现他的内心波澜,揭示了人性和礼教的冲突。 小说摆脱了传统小说的传奇笔法,采用写实方法,淡化情节,不靠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而是在细琐的叙述中,通过精心的白描,展现出作者非凡的艺术功力。例如,写范进中举前后,通过细微的言语和行为,写出了因长期未获科举产生的失落感和内心的羞愧与胆怯。小说采用细节说话,精心白描,其中真意,颇堪玩味。而作者的立场,读者的观受,自然就呈现出来。 此外,像马二先生游西湖一节,既无辞采,少有情节,却写出了人物的真实面貌和深层心理。写他看女人的微妙之际,在湖畔女人中引起的骚动,写出了讲究“君子”之行的马二先生的虚伪和假道学。这些让人深省,起到良好的讽刺效果。鲁迅称赞说:“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中国小说史略)助才得以埋葬。《红楼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披阅十载而草成的。曹雪芹全部的深情与执著,其生命的悲愤与理想,以著述的方式来表述,也许是他最好的慰藉吧。 从曹雪芹的好友敦诚、敦敏等人的诗中可以看出他孤傲不屈、愤世嫉俗又豪爽旷放的个性。 曹雪芹的反传统思想基本上属于魏晋反礼法的范畴,与汤显祖《牡丹亭》所反映出的思想精神有相契处。 曹雪芹30岁以前就开始了《红楼梦》的创作,在他去世前,只整理完前80回。次年即有传写本,以未完的80回流传于世。约20年后,高鹗续写了40回,改名《红楼梦》,就是现在的回本。后40回故事大开大合,笔意纵横变化,仍保持了原作的悲剧气氛,宝玉被骗与宝钗成婚、同时黛林饮恨而死的情节,尤为世人称道,大体上完整地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兴衰的历史,做到了主题的统一。 《红楼梦》的版本有两个系统。一是80回抄本系统,多附有脂砚斋等人的评语,故又称“脂本”,主要流传于乾隆十九年()至五十五年()。现在这一系统的本子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十几种。 另一种是回的刻本系统,因有程伟元的序,又称程本、高本或程高本。主要有:乾隆五十六年()程伟元排印本,是“程甲本”;次年程伟元又有所增删,称之为“程乙本”;由程甲本演化而来的王希廉(即护花主人)评本,道光十二年()双清仙馆刊行,这是流行最广的刻本。目前常见的是依据程乙本,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第二节 《红楼梦》的思想意蕴 《红楼梦》的中心线索是宝黛爱情,围绕宝黛爱情写及贾氏这一世代富贵之家从鼎盛走向衰落的过程,写及大观园这一独特的理想世界走向幻灭的过程。因而,小说的思想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情的世界,指的是贾宝玉与红楼女子的情感世界;二是礼的世界,指的是封建家庭的价值体系和规则秩序;三是理的世界,即作者对于历史和人物命运的思考。 如前所论,名教与自然的对立,封建礼法与性情的对立,构成了《红楼梦》叙事的视角。 先说名教与封建礼法。小说开头的十几回目,写刘姥姥初入荣国府的见闻, 写宁国府为秦可卿出殡的声势,写元春选妃、省亲的场面,写贾母的生日,写出了贾府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富贵奢靡,它貌似“昌明隆盛之邦,诗书簪缨之族”,内部已经腐朽不堪:象征着权力的男性世界,贾敬沉迷炼丹,贾赦无耻专横,贾琏卑俗放荡,贾蓉轻浮淫纵,贾政虽是正人君子,却庸碌无为;而女主子安富尊荣,钩心斗角;更为深层的是,维系这个贵族之家的礼法和习法,像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极其荒谬。 与此同时,小说在以贾府为中心的同时,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图景。与贾府结为姻亲的薛、王、史家,他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薛蟠打死人不要紧,王熙凤仗势欺人,贾雨村徇私枉法,这说明不仅是贾府这一世家衰落具有必然性,而且“包括百千世家”;不唯贾府这一世家礼教腐朽,而且整个封建秩序和道德也濒临危机和崩溃。小说欲写其衰,先写其盛,从繁荣到衰落,曹雪芹写出了这一世家、这一制度的悲剧。 全书悲剧情调的基石更在于新事物的萌芽,清醒而又朦胧,热情而又近于幻稚,因迷惘而终归是“美的毁灭”这一不可抗拒的事实。在小说主人公贾宝玉身上,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追求自然和真情的人生和新的社会秩序的诉求与传统礼法制度之间所构成的矛盾不可能调和,而这种痛苦追求被小说意绪化和背景化,使得小说的悲剧意味更为浓厚。按照旧秩序的价值标准,宝玉简直是个“多余人”,不事正业,是个“无事忙”的“富贵闲人”,是个徒有良材美质的“废物”。他毫无人我之别,迎春嫁得不好,他便向贾母要求把她接回来。他的情种和意淫式的爱恋经验,取消了具体对象,是一种普遍的知己之爱,是精神性的爱慕,很少带有“欲”的成分。 因为曹雪芹是将异性之间的情感升华为诗意而纯净的美感,是无意义的人生中的意义,并成为对抗社会旧秩序的精神武器,这就决定了宝黛爱情终不能成为两性的结合,“木石前缘”必然为世俗化的“金玉良缘”所取代。这里,爱情只是生命的美感和爱情自身的短暂美罢了。 人生失落,无所依归,落花春红,匆匆易逝,这些构成生命意义的最重要内容,也是造成生命虚幻的客观依据。《红楼梦》中所传达的人类精神普遍意义上的生命悲剧意识,同是其意蕴所在,这即是小说的“理”的世界。 与妙玉终归流入现实世界中最龊龌角落中去一样,宝玉最后是舍弃人世,遁入大荒山的无情世界中,这些都是说明纯洁原是从此在世界中来,又必然归宿于此在世界,这是《红楼梦》悲剧的中心意义,也是曹雪芹所经历的人世间最大的悲哀!气的人物。 中国古典小说向来不大重视人物心理描写,但在《红楼梦》中许多地方写得极为深入而细腻,尤其是写青年男女那种富于灵性的微妙变化。 此外,作者注重环境描写,以烘托人物性格,如写潇湘馆的竹林、垂地的湘帘、悄无人声的绣房和透出幽香的碧纱窗,诗情画意,不仅与黛玉的气质相合,而且把黛玉的形象衬托得更为优美动人。 作者善于处理小说情节,往往能够把日常生活事件写得意味深长。如《宝玉挨打》是全书中重要的生活场景之一。一切都经过作者的精心结撰,一切又都像自然发生的那样,似乎生活本来就该这样的。这里,体现了曹雪芹作为一个伟大文学巨匠高度提炼生活的艺术能力。挨打事后,引出宝钗送药、黛玉探伤、晴雯送绢、黛玉题诗等一系列新的情节,又将他们的叛逆性格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在“宝玉挨打”这一片断中,作者不以紧张热闹的情节取胜,而是善于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刻画人物的鲜明性格,表现出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 《红楼梦》具有很强的写实性,这是曹雪芹自觉的艺术追求。这种写实的风格,与小说运用限知性叙事的叙事方法有重要联系。小说对场面中的景物、人物乃至事件的叙述,不是采用全能叙事,而多半是借助于内视点,运用限知叙事的方式,这即是脂砚斋所谓的“皴染法”。 多条线索,笔致从容,摇曳多姿,使事件在纵向发展的同时,又左右萦回。与其他线索的事件相连,形成经纬交叉、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这一网状结构自身就突现出小说世界的立体感和生活气息。 此外,小说带有浓重的诗化色彩。它的叙事性又与这种诗意化的抒情性互为一体。小说诗化的艺术处理不仅是小说所描写的对象需要,更与小说的悲剧意识相吻合。以诗意情怀来驾驭小说叙述的创作方法,是中国古典小说文人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到了《红楼梦》这里,小说与诗的畛域被打破,它是一部叙事的诗,是诗的小说。至于小说的语言,更为成熟,准确传神。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与写法都打破了。”总之,《红楼梦》以其精湛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为你而战:
指弹:
下一首:
8要完成一些基本程序,比如,测体温、使用消毒液洗手、基本信息登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6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