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剧情 >> 正文 >> 正文

历代名家画松作品赏析南宋马远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17/10/11

苏东坡有诗曰:“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文同画梅、竹、石题:“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友。”在中国传统“文人画”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取松、竹、梅都可傲凌风雪,不畏霜寒之性,表现卓越的人格品质和气节。松树早在唐代吴道子时就常被画在壁障上,后世多在山水画中运用,也有单独画松成幅者。

研读历代名家画松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从五代后梁的荆浩,到北宋的李成、郭熙,宋代的李唐、马远,元代的王蒙,清代的弘仁、石涛、梅清等等,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画家,由于审美情趣的不同,松的画法以及笔墨、构图呈现出各异的形态。

本平台共收集历代名家经典画松作品近幅,并分别对画家及每件作品从作品意境到创作特色、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价,内容十分丰富,供方家闲阅。

          

南宋马远松荫玩月图

马远(-一说年-年),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南渡后,侨居杭州。故陈善的《杭州府志》又称他为钱塘人。

马远出身绘画世家。曾祖马贲、祖马兴祖、伯马公显、父马世荣、兄马逵等皆为宋代知名画家。

松荫玩月图

《松荫玩月图》绢本。设色。纵23.8厘米,横24.2厘米。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钤有“项元汴印”、“墨林秘玩”、“项墨林鉴赏章”鉴藏印三方。此画署款“马远”,唯“远”字残损已甚。马远,活跃于12世纪后期至13世纪初。他出生于一个北方绘画世家,家学渊源深厚,南渡后受李唐影响,变家学为新风,创立融合南北的山水新风,成为南宋山水画的领军人物。吴同先生研究认为,马远的早年绘画风格,“必似”此作,“既有北派笔墨的雄奇坚实,纵横气势,又有江南景致的水天如画,秀色可餐。比起他晚年的画风来,《柳岸远山图》尚未出现边角构图的特点,全幅层次井然,结构严谨,能于实中见虚,景里生情,尚未出现晚期的瘦硬‘拖枝’,或减笔人物”。此作“所代表的早期风格,要比马远晚期诸作更为罕见,实属难能可贵”。

倚松图

《倚松图》轴,纸本设色,纵24.6厘米,横29.9厘米。上海博物馆收藏。

本图是一幅表现文人寄情山水、抚琴赋诗、畅抒情怀、怡然自乐的画作。

近景右下角的一角山石,以寥寥几笔披麻皴和斧劈皴皴出,用笔劲健,墨色浓重,线条粗壮有力,表现出了巨石的质感。

画中的主体是山上那枝干屈曲如长臂凌空舞动的松树,占据了画面右边的大部分空间。松树枝叶疏朗,俯仰相映,造型夸张又不失自然之美。画面最右边的那株杂树,枝叶繁茂,平卧横出,穿插于松树后面。杂树下面是石砌的方形台基。一棵裸露树根的苍松斜伸向画面的左上方,姿态优美,如腾龙凌空,松枝弯曲,或俯或仰,与前面那棵松树遥相呼应、左顾右盼,似乎在畅谈着什么。枯藤缠绕着松树。低垂的藤条随风摇曳,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远景朦胧空旷,山体浑圆,连绵起伏,以虚笔勾勒、点染而出。云雾中露出一丛以淡彩点写的树木,一座圆顶草亭隐现其中。远处的空灵与近处的实景相互映衬,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

画中的人物虽小,却是点睛之笔。在尺幅大小的画面上,马远把一老一少两人安排在松姿奇特、湖光波动、远山绵延的自然环境中。他们或许是行走在归途中,倦时倚松稍作小憩。书童站在前面,上身着浅蓝色长布衣,下身穿白色裤子,双手抱着用布裹着的琴,两眼炯炯有神地欣赏着周围的景色,流露出一股天真无邪的稚气。书童衣纹简洁流畅,形象生动自然。松树后面,一位文人雅士倚松而立,左臂弯曲着靠在松树上,右臂自然下垂,作休息状;头部微侧,两眼凝视着波光荡漾的湖水,若有所思。画中的人物面部虽小如黄豆,但却造型准确,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倚松”是旧时文人追求的一种清高洒脱的世外高人的形象。宋代诗僧如璧(名饶节,字德操)博学能文,尤长于诗,与陈师道、徐俯等并列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他的一首诗中有“间携经卷倚松立,试问客从何处来”之佳句,被人们称为“倚松道人”。

作品用墨富有变化,笔法工整而不呆板,造型简练而不失神韵,衣纹用笔浓重而不失飘逸,线条疏密、长短有致。画家将人物与山水和谐地结合在一体,丰富了整个画面。《倚松图》虽然画幅不大,但内涵却极为丰富,真可谓“笔墨有尽意无穷”。

此画似将江南特有的人文与自然和谐的景色跃然纸上,恬淡优美、清新雅丽,给人以美的享受。

对月图

《对月图》,立轴。绢本。淡设色。纵.7厘米,横78.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留有五方钤印,其中的两方“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是乾隆皇帝的印章。

马远《对月图》,画李白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意,描写的是一位高人在崇山峻岭间邀月共饮的场景。同侧山崖,高松依旧,松下台上童子侍酒,主人席地而坐,把杯举向空中明月。松枝下拖,松叶如轮。山石斧劈,明月穿云。空谷无际、远山遥岑。此画表现的是古代文化人那种清雅脱俗而又孤高寂寞的审美情调。

画面上半部,那座高大的山峰,虽然少见画家贯用的斧劈皴,但是那痛快淋漓的侧笔直刷,由浓及淡的墨色,密集的苔点,让峻峭的山形多了几分雄浑。

山腰间挂着一轮满月,月亮下面是瘦削的远山。这种“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的布景,也是画家常用的画山方法。构图布局仍然是“半边”、“一角”的风格,表现出的清雅峻秀的风格,与马远一贯的画风一脉相承。

画面下半部,左侧崖石间伸出几棵虬曲的老松和杂树,茂密的松枝垂挂着藤蔓。松荫底下,一位高人抬头望月,举杯邀饮,神态狂放不羁,旁边侍立着一位端酒壶的童子,人物造形简练而写意,符合高人遗世独立的气质。对月就是与月相对,把月人格化、性格化,表现的是清高文人的生活情趣。南朝·陈张正见《有所思》诗:“看花忆塞草,对月想边秋。”唐·李白《将进酒》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山高谷深,皓月当空,松荫蔽天,这些布景都围绕着那位坐在悬崖边举杯邀月的高人,他是整幅画的重心。士人对著迷蒙烟岚,皎洁明月独饮,气氛浪漫。

高人前面,下去是深不见底的沟崖,悬崖边又是一棵斜拖着枝杈的老松。画家常用向下斜拖的笔法画树枝,这样的画法使树显得虬劲曲折而又富有古意。最近处的岩石用焦墨斧劈,显出特写的效果。

  马远善于用斧劈皴表现山石质感。《对月图》中大多用侧笔平刷塑造山石,浓淡一笔而成;树干瘦硬如屈铁,树枝斜拖而长,笔线粗重而带颤动。水作勾勒回纹。又用特重烘染的手法来制造出月夜朦胧的景色,给人一种境界高简、意象幽邃的趣味,发人深思。

本图与《举杯玩月图》风格和用笔用墨非常相似,是南宋象征主义作品的代表。

有明代学者提出,《对月图》并非马远真迹,而是后人仿马远画风之作。画石用水份多的大斧劈,墨色分明,技法纯熟,是明人学马夏流派作品。幅右下角「钦礼」二字,学者认为是明代浙派後期名家锺钦礼款。锺礼,字钦礼,学戴进,善画峰峦云气变化。

画雪景

马远(传)《画雪景》轴,.3x.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白雪皑皑中松树劲挺如屈铁,山岭间华亭敞轩,古梅斗艳,喻主客高雅。访客策骑渡桥而来,随行侍从瑟缩,澈骨寒意贯穿全作。本幅下方署有“马远”名款,是而旧定为马远之作,然研究者从笔法画意研判,认为应是明代画家托名所为。

雪松是历代文人寄托幽情的特殊形象。

白居易《池鹤》: 

池中此鹤鹤中稀,恐是辽东老令威。   带雪松枝翘膝胫,放花菱片缀毛衣。   低徊且向笼间宿,奋迅终须天外飞。   若问故巢知处在,主人相恋未能归。李白《游谢氏山亭》:沦老卧江海,再欢天地清。

病闲久寂寞,岁物徒芬荣。   借君西池游,聊以散我情。

扫雪松下去,扪萝石道行。   谢公池塘上,春草飒已生。

花枝拂人来,山鸟向我鸣。   田家有美酒,落日与之倾。

醉罢弄归月,遥欣稚子迎。

权德舆《酬蔡十二博士见寄四韵》:芜城十年别,蓬转居不定。

终岁白屋贫,独谣清酒圣。   风尘韦带减,霜雪松心劲。

何以浣相思,启元能尽性。

许浑《送张厚浙东谒丁常侍》:

凉露清蝉柳陌空,故人遥指浙江东。

青山有雪松当涧,碧落无云鹤出笼。

齐唱离歌愁晚月,独看征棹怨秋风。

定知洛下声名士,共说膺门得孔融。

本图的主题能概括为一个“寒”字,它的布局构图空旷简率,寒意萧然,大片空白使着墨处不到画面的十分之一,皆取“边角”之景:笔势苍劲,以少胜多;全图表现了清旷高寒,空蒙迷茫的意境,画面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此图给人的直观,就是“马夏”绘画风格的再现。充分显示南宋画“一角”和“半边”的特色。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且笔势苍劲,墨法精妙,生动地表现了清旷高寒的境界。

梅花书屋图

清·张岱《梅花书屋记》有助于理解本图:

陔萼楼后老屋倾圮,余筑基四尺,乃造书屋一大间。旁广耳室如纱幮,设卧榻。前后空地,后墙坛其趾,西瓜瓤大牡丹三株,花出墙上,岁满三百余朵。坛前西府二树,花时积三尺香雪。前四壁稍高,对面砌石台,插太湖石数峰。西溪梅骨古劲,滇茶数茎,妩媚其旁。其旁梅根种西番莲,缠绕如缨络。窗外竹棚,密宝襄盖之。阶下翠草深三尺,秋海棠疏疏杂入。前后明窗,宝襄西府,渐作绿暗。余坐卧其中,非高流佳客,不得辄入。慕倪迂“清閟”,又以“云林秘阁”名之。

译文

陔萼楼后面的老房子倒塌后,我就将它的地基加高四尺,建造了一大间书屋。书屋侧面的耳房用纱橱那样的隔扇隔出来一个休息间,里面安放卧榻。书屋前后都有空地,我在后墙墙根那里栽种了三棵西瓜瓤大牡丹花树,牡丹长得比墙还高,每年都要开三百多朵花。书房正面台基前种了两棵西府海棠,开花时,繁茂的花朵仿佛是积聚了几尺高的香雪,清丽可人。前院四壁有些高,于是就在墙对面砌石花台,用太湖石树了几座假山,旁边种着枝干苍劲古拙的西溪梅花,还有几株云南茶花,以妩媚的花树来衬托湖石假山。梅花下种着卷曲缠绕如璎珞花样的西番莲覆盖地面。书屋窗外有竹子搭建的凉棚,就种了很多蔷薇花把它覆盖起来。台阶下长着厚厚的青草,草间疏疏地点缀一些秋海棠。书屋前后窗户都很敞亮,窗外宝相花和西府海棠长得茂盛后,绿荫遮住阳光,屋内显得幽静凉爽。我消闲休息都在这个书屋里,不是文才风流的高雅客人,是不允许他进来的。这间书屋本来名为梅花书屋,因为我一向倾慕倪云林的书阁“清閟”,所以又用“云林秘府”来命名它。

张岱(年~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山水

马远用郑虔的淡彩法画树石,颇类于巨然。下笔严正,用雄奇简红的笔法,水墨苍劲的大斧劈皴,以坚实、爽朗有力的浅染来描写江南雄伟壮丽的山川。

他善作平视或仰视的构图,用焦墨作树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水色交融。

在构图方面,善于将复杂的景色给以高度的集中和概括。

画树干瘦硬为屈铁,但刚健中有柔和。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和。历代评画者评他是“水墨苍劲”的风格。

他又多用水墨,画楼阁用“界画”;

现存画水的作品用各种轻重不同的笔法,把平远、迂回、盘旋、汹涌、激撞、跳跃,以及微风吹起的微波,月光反映的滟荡等水的动态,画得十分动人。

本图画松,是典型的“车轮蝴蝶”(《南宋院画录》卷七引明·郎瑛《七修类稿》),松针呈车辐型结构,三五为簇,如蝴蝶翻飞,清荣俊茂,成为后世画松的经典程式。

松溪观鹿图

《松溪观鹿图》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松溪:有松之溪,松下之溪,幽人雅士所居也。清·陆廷灿的咏武夷茶诗:“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流露出在武夷山品茗赏景,处事作文的优雅从容心态。唐·陈季《鹤警露》:“溪松寒暂宿,露草滴还惊。”

观鹿:在中国古代,观鹿是皇权和财富的象征,又是皇室宗德弘威的式方。鹿是野逸的象征。在古代文人那里,观鹿是对野逸和不拘世故的欣赏。唐·贾岛《盐池院观鹿》诗:“条峰五老势相连,此鹿来从若个边。别有野麋人不见,一生长饮白云泉。

《松溪观鹿图》绘一高士傍山斜依石栏而坐,溪水蜿蜒而来,一鹿低头啜水,远山雾朦苍穹,近景危崖峭壁老松虬劲。构图繁复错落分布,笔法朴厚苍润,变化多端。人物技法简洁,杂树多用横点,山石作披麻皴,线条自然流畅,起落有序。

松下闲吟图页

《松下闲吟图》,上海博物馆藏。绢本,淡设色,纵24.5厘米,横24.5厘米。

闲吟:闲来吟诗,表示悠闲,无功利,不世俗。唐·白居易《闲吟》:“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唐·杜牧《江南怀古》诗:“戊辰年向金陵过,惆怅闲吟忆庾公!”明·汤潜《雁宕载菊寄谢贞明王子》诗:“日日篱根下,閒吟兴不穷。”

《松下闲吟图》的左侧,一角危崖,高松斜出,松下石台之上,绘一高士倚栏而坐,凝神远眺,神情悠然;远处天空中忽有一鹤飞来,高士扭项回首望去,“似有诗思上碧宵”;松崖旁有一书童侍立于石几前,石几之上笔、墨、纸、砚俱全;右下角巨石刚劲,新竹清秀,松崖、竹石掩映成趣,整幅画面气象清旷,意境悠远。

全图危崖高耸,孤松挺劲,斜枝横拖,高士抚琴,童子侍立,远山犹存,空谷传声,缭绕余音。的是一种清旷秀劲的艺术风格。

此图绘制在团扇形的特殊形制之中,虽是边角构图,却无局促之感。山石的画法师法李唐的斧劈皴,用笔劲挺,但较李唐的笔势显得凝练而温和。画家以简劲的笔法勾出山石轮廓,大刀阔斧地劈出纹路,淡墨稍事晕染,以突出山石的立体感和石体的坚硬。马远擅长画树,枝干挺硬,多在枝梢处见精神。图中所绘松树形态多姿,树干弯曲有势,最前面的一棵树呈“s”形,以鳞皴皴出树皮的肌理,富有律动感和生命力,也体现了松树坚贞不屈的性格。枝干偃仰揖让,向背有情。松针呈圆形,重墨勾出轮廓后,又以淡墨复勾,团团簇簇,疏密有致,层次丰富。右侧的竹子以“个字法”、“分字法”写出,用笔劲健,疏疏落落。人物衣纹用笔简练,神完气足。从这幅画中,可以明显看出马远的画风已与李唐拉开了距离,形成了自己的风貌。画面左下角题有“臣马远”款。

马远的作品,无不给人以身临其境、如入干岩万壑的感受。这是画家受宋代注重生活、师法自然基础之上抒发胸臆的美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如北宋郭熙提出“饱游饫看”,使对象“历历罗列于胸前”,以求“景外意”、“意外妙”;范宽则提出“与其师古人,未若师造化”,长居终南山和太华山,危坐终日,纵目四顾,观云烟变幻而为“山川传神”等等。正是由于马远心师造化,得烟云供养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才创作出《松下闲吟图》这样用笔凝练、笔简意足、境界清幽、富有诗意的佳作。马远的山水画开创了一代新风,为南宋山水画树立了一座高大的丰碑。

松寿图

《松寿图》绢本设色,纵厘米,横52.7厘米。辽宁博物馆藏。

松寿:如松之寿,松乔之寿,谓长生不老,像松树一样长命百岁,健康长寿。松是长寿之木,抗旱耐迫。整体来说是祝福,美好的祈愿,应该是老人!松又谐指古代传说中的仙人赤松子,用“松乔之寿’指像仙人那样的长寿(乔指仙人王子乔)。《汉书·王吉传》:“大王诚留意如此,则心有尧舜之志,体有乔松之寿。”《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世世称孤,而有许由﹑延陵季子之让,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汉书·王吉传》:“大王诚留意如此,则心有尧舜之志,体有乔松之寿。”《旧唐书·魏徵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又,俗语有“寿比南山不老松”。南山:指秦岭终南山。像南山上的松树那样长久。用于祝人长寿。《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松寿图》是马远典型的山水小景画布局风格,描绘山崖一角,苍松斜伸。一文人闲坐石台之上,仰目远眺,旁侧一童子持杖侍立。临溪疏竹丛生,远山寥寥而成。山石用斧劈皴,松树用笔奇崛。右下角行书“马远”单款,画幅上端有宋宁宗赵扩行书七言诗,落款“赐王都提举为寿”。画上题:“道成不怕丹梯峻,髓宝常欺石榻寒,不恋世间名与贵,长生自得一元丹。”

丹梯:红色的台阶,指寻仙访道之路。唐·宋之问《发端州初入西江》诗:“金陵有仙馆,即事寻丹梯。”唐·杜甫《赠特进汝阳王》诗:“鸿宝宁全秘,丹梯庶可凌。”邵宝之注:“丹梯,山上升仙之路。”《旧唐书·武宗纪》:“志欲矫步丹梯,求珠赤水。明·徐渭《蜡屐》诗:“万钱收锦檿,五岳遍丹梯。”

髓宝:传说中仙家炼出的极具营养等物质,俗称“骨髓宝”。道教谓修道者洗去凡髓,换成仙骨。亦比喻彻底改变思想、习性。旧题汉·郭宪《洞冥记》卷一:“吾却食吞气已九千馀岁,目中瞳子色皆青光,能见幽隐之物,三千岁一反骨洗髓,二千岁一刻骨伐毛,自吾生已三洗髓五伐毛矣。”宋·苏轼《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妄心不复九回肠,至道终当三洗髓。”

石榻:狭长而矮的石床,指仙家修炼之地。汉·刘向《列仙传·修羊公》:“修羊公者,魏人也。在华阴山上石室中,有悬石榻,卧其上,石尽穿陷。”隋·江总《玄圃石室铭》:“仙巖石榻,仙宇石墙。”唐·戴叔伦《寄赠翠岩奉上人》诗:“挂衲云林净,翻经石榻凉。”明·徐渭《赠吕正宾长篇》:“天姥中峯翠色微,石榻斜支读书处。”

一元丹:道家太极门功法名称。(别称)一元归真,太极丹,一元丹功法,系宗《老子》:“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之旨,无为中志魄摄魂(形与灵合),自然中所以然元守一(气与神合),以返婴儿的太极境界。一元,即一气之意。一元丹就是指修炼成功。

此图流传无考,近代曾经王麓泉收藏。

踏歌图

《踏歌图》轴,绢本水墨淡设色,纵.8厘米、横.5厘米,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踏歌:亦作“蹋歌”。是古代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汉民族传统舞蹈。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共同的特征是,参加者围成圆圈或排列成行,互相牵手或搭肩,上身动作不多,主要是以脚踏地为节拍,口唱欢歌、两足蹬踏,边歌边舞。动作自由、活泼。又指文人指行吟;边走边吟诗。唐·李白《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唐·储光羲《蔷薇篇》:“连袂蹋歌从此去,风吹香去逐人归。”胡三省注:“蹋歌者,连手而歌,蹋地以为节。”《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圣历元年》:“尚书位任非轻,乃为虏蹋歌。”《武进旧事·元夕》中有李笃房吟踏歌的诗句“人影渐稀花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张武子诗:“帖帖平湖印晚天,踏歌游女锦相牵;都城半掩人争路,犹有胡琴落后船”。可见踏歌这一娱乐形式在平民中甚为盛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记得昨宵踏歌处,有人连臂唱刀环。”

《踏歌图》是一幅山水人物画。画家表现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时也反映出丰收之年,农民在田硬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同时此图也是中国绘画史中的一件名作,具有重要的地位。

此画采用全景构图,分近、中、远之景。

近景画巨石、溪流、石桥、疏柳、翠竹,和低洼的稻田,画面采用“一角式”。田垅溪桥,巨石踞于左角,疏柳翠竹,有几个老农边歌边舞于垅上。溪边疏柳大石,左下方两块巨石,右边一株疏柳,隔出一片人物活动的空间,有溪流、山径、田园和踏歌者。下右角款署“马远”二字,上方有宋宁宗赵扩在图上题的五言绝句:“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可见图意。

宿雨:夜雨,经夜的雨水。隋·江总《诒孔中丞奂》诗:“初晴原野开,宿雨润条枚。”明·吴本泰《西湖竹枝词》:“宿雨半收晴不稳,恼人最是鹁鸠啼。”周邦彦《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安石《宿雨》:“宿雨惊沙尽,晴云昼漏稀。”

畿甸:畿,国都附近的地方。“畿甸”指京师外围一带。畿,京畿,皇城禁地。甸,指郊外,郭外为郊、郊外为甸也。泛指京城郊外的地方。《文选·陆机》:“在周之衰,难兴王室,放命者七臣,干位者三子,嗣王委其九鼎,凶族据其天邑,钲鼙震於阃宇,锋镝流乎绛阙,然祸止畿甸,害不覃及。”刘良注:“畿甸,近国也。”《旧唐书·郭子仪传》:“又得马璘牒,贼拟涉渭而南。臣若坚壁,恐犯畿甸。”

垄上:垄(垄)田地分界高起的埂子。垄上踏歌就是无拘无束地走在田野上,无拘无束地唱着歌。

中景中段空白,云烟迷漫,似乎表示山谷中还有蒙蒙细雨。有丛林、楼台、殿阁掩隐其间,左面高峰耸立,似剑插空。

远景处,画奇峰对峙,和松林掩影中隐约的殿阁飞檐、曲折长廊。中间云雾缭绕,朝霞一抹,虚实相映;右上有淡淡的两座高峰和左面的高峰相对,在烟云掩映中,展示空间的辽阔。整个气氛欢快、清旷,形象地表达了“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的诗意。

画法上,整幅画疏密有致,空旷清远,构图简括,层次分明,笔法劲健,用墨凝重。石用大斧劈皴,树法拖枝状,瘦硬屈曲,笔锋显露,妙用烟云渲染,极显空灵韵味。用笔苍劲而简略,大斧劈皴极其干净利索,正是院体的典型特色。树木的枝干有下偃之势,则是马远个人的创造。这幅作品,从总体上来说,虽然不是边角之景,但在具体处理上,已经融入了边角之景的法则,所以,并不以雄伟见长,而是以清新取胜。尤其是瘦削的远峰,宛如水石盆景,灵动轻盈,绝无北宋山水画那种迫人心肺的压倒气势。《踏歌图》中的“留白”艺术元素对作品意境的营造非常重要,传达出的抒情性有非常浓厚的诗情画意,追求细节和诗意。这种“虚实相生,无画处皆为妙境”,吴其贞《书画记》谓其:“画法高简,易趣有馀”。

关于马远画松

北宗山水中树法有其特征,如“车轮松”、“马尾松”、“马鬣松”、“拖枝”等形态,大都出现在“北宗”山水画中。马远作为北宗山水画家,画松在他个人的绘画中和画松的绘画史中都具有突出的意义。后世论者从不同角度对其画松的特点作过概括和总结。

明人汪珂玉将其画松树的画法称作是“拖枝马远”,指他画树枝如李成,一是多以瘦硬线条向下斜拖,画出倒垂曲折的枝条,是马远特有的画法;二是运笔以中锋向下斜笔拖行。

拖枝是画树法中的一种枝法。其的特点是枝条的主脉圆转流畅,多成软弧曲线;起托的位置较高,与跌枝、泻枝的作用基本相同,在构图中能起补救下部高脚空虚的作用。枝脉的走势、方向与干身的走势基本相同,呈斜线上伸状。拖枝的神韵比较轻柔恬媚、婀娜多姿。松树虬曲的树干和拖长的松枝造型,是马远常用的“拖枝”画法,

《梅石溪凫图》中,红梅枝干虬曲,取苍龙探海之势,这是马远画树的典型画法。《雪滩双鹭》中,从雪崖岩壁上伸出的枯枝,曲折延伸,势如蛟龙升腾游动,这种笔势往下拖垂,形成长而斜向伸出的画枝方法,正是典型的“拖枝”风貌。《松岩观瀑图》山间松树枝干虬曲,树枝斜出伸展,枝长叶疏,伸展自如,画松树的这种画法就是‘拖枝马远’画法。

清·厉鹘《南宋院画录》卷七引明·郎瑛《七修类稿》说:马远画松“是车轮蝴蝶。”

一是说他画松的方法,松针的结构形圆如车轮,每针如辐从周边向中心辐射,显得有聚合力;三五轮集合成簇,结成松冠,如翻飞的蝴蝶,显得轻盈活跃,婀娜多姿。形成了后世画南方油松的经典画法。

二是说他画的松树都是车轮松和蝴蝶松。车轮松画法与全轮松、金钱松相同:每个松针针轮皆由上部自外而内,下部自内而外,以“顺手”为原则画出。全轮松的成组画法与半轮松雷同:密处松针宜多而交接密,疏处松针宜少而交接疏。《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度过了三十余年塾师生活的地方,在他的书屋前,有一株蝴蝶松,相传是千年老株,浓荫覆盖着院落。郁郁葱葱的蝴蝶松,终年与蒲松龄相依作伴。

清·王概《芥子园画传》说:“马远松多作瘦硬如屈铁状”图例中的松树,确实都是坚劲瘦硬,生生的如折屈的铁杆。

《芥子园画传》就是以此树作为松树画法的开头,并指出“松如端人正士,虽有潜虬之姿以媚幽谷,然具一种耸峭之气,凛凛难犯”。如马远画松,加之他这种“屈铁”似的造型和刚劲的用笔,使所画之松更似坚强的正直义烈、行端品方之土。大小枝杈下抓似爪,真犹如武士之对敌,大有劲风凌厉之感。

瘦硬:本指书法字体笔划细而劲。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书贵瘦硬方通神”。《宣和书谱》:“陆玩,字士瑶,吴人,(陆)机从弟也。弱冠有美誉,喜翰墨,尤长行书,笔力瘦硬,有钟繇法。”

屈铁:弯屈之铁。《神仙传》:“训乃死,尸僵,手足交胸上,不可得伸,状如屈铁,乃殡之。”形容其瘦硬。古画有树如屈铁,山如画沙之说。指绘画作品中画树画山的用笔要求及其艺术效果,即书法中的“折钗股”,是对书画勾线转折处用笔要求及艺术效果的比喻。它要求笔画转折时,笔毫平铺于纸上,笔锋圆而不扭曲,如屈铁之虽经曲折而体乃圆。

画沙,即又称“如锥画沙”,是形容书法“中锋”、“藏锋”之妙。锥锋画入沙里,沙形两边凸起,而中间凹成一线状,体现“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似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不尔,纵俨然及格,已落画师魔界,不复可救药矣。若能解脱绳束中,便是透网鳞也。”

折钗股:书法术语,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钗原系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坚而韧,后被借以形容转折的笔画,虽弯曲盘绕而其笔致依然圆润饱满。南宋姜夔《续书谱》称:“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马宗霍《书林记事》载:“相传鲁公与怀素同学草书于邬兵曹(彤),或问曰:‘张长史见公孙大娘舞剑器得低昂回翔之状,兵曹有之乎?’怀素以古钗脚(折钗股)为对。鲁公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捉公手曰:‘老贼得之矣!’”

马远画松形状多瘦硬,如同屈折的铁杵。要把松树画好,胸中必先要有松树的龙飞蛟蟠似的松风、松格、松姿、松态、松神、松气。还必须要“进入角色”,画家本身也要有“松树的风格”;必须要身即山川,胸有真松,胸藏万松。

《芥子园画传》又说:马远画松“间作破笔”。说它“最有丰致、古气蔚然,画此最难”。是说马远偶尔也画意笔松,最有风致,极为古雅。这种画法很难,非等闲之辈所能做到,千万不要像近世画家冒充吴伟,笔墨粗野,狂怪而没有法度。

间:偶尔,有时。破笔松法,即破笔画松,“马远间作破笔”,“间作”确是有可能的。一个有成就的画家,特别如马远这样的大画家,除了他擅长的画法之外,肯定会偶有戏作。“间”尔之作往往更为动人,然纵览历代画松大家,倒是八大山人(朱耷)常以此“破笔法”画松。

破笔:即干笔,亦称“渴笔”、“枯笔”。与“湿笔”对称。指笔含较少水份。干笔作画,兴于元代,行于明清,迄今不衰。以“干笔”画线、皴擦,效果钝重,苍劲古朴,浑厚有力,并往往出现一些斑剥如蚀的“飞白”效果,极富表现力。清代秦祖永《桐阴论画》云:“作画最忌湿笔,锋芒全为墨华淹渍,便不能著力矣!去湿之法,莫如用干,取其易于著力,可以运用从心。大痴老人(黄公望)松字诀,惟能用干笔。”又云:“沈(周),唐(寅)干笔皴擦,钩勒松秀。”亦可称“干皴”、“焦笔”等。清代张庚《国朝画征续录》云:“古人画山水多湿笔,故云水晕墨章,兴乎唐代,迄宋犹然。迨元季四家,始用干笔,然吴仲圭犹重墨法,馀亦浅绛烘染,有骨有肉。至明董宗伯合倪、黄两家法,则纯以枯笔干墨,此亦晚年率应,非其所专,今人便之,遂以为艺林绝品而争趋焉,虽若骨干老逸,而气韵生动之法,失之远矣。盖湿笔渲染费工,干笔点曳便捷。此所以争趋之也。由是作者观者,一於耳食,相与侈大矜张,遂盛行於时,反以湿笔为俗工而弃之,过矣。”《谈艺录》指出:“李营丘惜墨如金,董宗伯常有言,作画不惟惜墨,亦应惜水,古人皆以渴笔取妍,今人乃以云林(倪瓒)一家法,不然也。”

渴笔:“干笔”的另一称谓,指作画时用“笔枯墨少”之法。明代李日华《渴笔颂》:“书中渴笔如渴驷,奋迅奔驰犷难制。”清代孔衍栻《石村画诀》:马远松寿图“凡点叶树俱用渴笔实染。”后多用渴笔法,如黄公望、倪瓒,清人髡残、程邃,现代黄宾虹等,均擅干笔皴擦,长于使用渴笔。

丰致:丰满丰盛之韵致神彩。亦作风致,风彩韵致,即风韵。《白孔六帖》:“崔远风致整峻。”《图绘宝鉴》。“越国夫人五人,端献王妇,作篆隶有古法,为小诗有林下风致。”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云:“唐小李将军始作金碧山水,其后王晋卿赵大年,近日赵千里皆为之。大抵山水初无金碧水墨之分,要在心匠布置如何尔?若多用金碧如今生色罨画之状,而略无风韵,何取乎与水墨异,其为病则均耳。”指作画的笔调应具有风趣韵味。清代王翚《清晖画跋》:“乃悟一点一拂,皆有风韵;一石一水,皆有位置。”指绘画笔法风格的特有韵味。

古气:古人之墨之气味韵味,也即古风,古人之风尚,表示不随时流时俗,高古脱俗之意。《梁书·吴均传》:“文体清拔有古气。”《唐书·王仲舒传》:“穆宗立,每言仲舒之文可思。最宜为诰,有古风。”《文选·谢灵远·祭古冢文》:“仰羡古风”。杜甫诗:“开府当朝杰,论兵迈古风。”白居易《答高郢稍致仕第二表》:“振起古风。”陆游《游山西林》诗:“箫鼓追随村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画有古气即“作画贵有古意”,指绘画应追求简远高古的意境,而不以形似为重。主张画家从古意中创造出新趣。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中记载元代赵孟的题画记:“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令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赵孟的“贵有古意”,指绘画应追求高古神似,而不以形似为重的艺术主张,又说:“唐人善画马者,而曹、韩为之最,盖其命意高古,不求形似,所以出众工之右耳。”他反对南宋院体画的刚而不蕴的画风,揄扬唐和北宋画派淳厚含蓄的气格。这种主张矫补了南宋画派发展日趋刻露,缺乏含蓄的流弊,为元代绘画尤其是山水画有别于南宋的发展以至登峰造极,指示了方向。他这种作画注重古意的见解,对后世影响有正反两面:在明清两朝中既有能从古意中翻出新趣的画家如陈洪绶、金冬心、吴昌硕等,但又助长了“四王”派食古不化的风气。画中之古气有高古,有简古。简古: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八种笔意”之一。云:“意欲简古,笔须少而秃拙,笔笔矫健,笔笔玲珑,不用多皴擦,用墨多浓,复染以水墨,没色不宜艳,墨绿墨赭,乃得古意。”

高古是绘画作品体现的美的境界之一。清代黄铖《壹斋集·二十四画品》论“高古”曰:“即之不得,思之不至。寓目得心,旋取旋弃。翻金仙书,拓石鼓字。白雪四山,充塞天地。羲皇上人,或知其意。即无能名,谁泄其秘。”指出绘画作品所达到的高古境界。

清虚谷松石兰菊图画有古气,须师古人之心:指从古人笔墨的用意上去探究表现自然造化的规律,并借助古法来发展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作为清代革新派大师的石涛,虽异常激烈地抨击师古因袭之风,但他并非否定传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冤哉!”石涛对只从形貌、技法等枝节上去摹仿古人之作而亦步亦趋的做法,表示不屑一顾。从石涛的一些绘画作品中,有题写“法古人笔意”的作品,可窥见石涛“师古人之心”的深切用意。

画追古气须防尊古卑今。《庄子·外物》:“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汉代王充《论衡·齐世》:“画工好画上代之人,秦汉之士,功行谲奇,不肯图今世之士者,尊古卑今也。贵鹄贱鸡,鹄远而鸡近也。使当今说道深于孔、墨,名不得与之同;立行崇于曾、颜,声不得与之韵。何则?世俗之性,贱所见贵所闻也。”

蔚然:浓郁,茂盛,盛大。

王概还特别从反面指出了这种“写意”画松方法必须谨慎的地方,以示与马远的区别:“切不可似近日吴小仙恶笔,漫无法则也”。

吴小仙:明画家吴伟。恶笔:恶俗之笔,即指下文的“漫无法则”。即绘画中的随意涂抹,以笔墨为游戏,不讲规矩法则。明代唐志契指“山水有五恶”,山水画创作应该避免的五种恶习。《绘画微言·名人画图语录》记袁玄石语:“山水有五恶:嫩、板、刻、生、痴。”所谓“嫩”是指用笔幼稚柔弱;“板”指用笔板刻不活;“刻”指笔迹显露,妄生圭角;“生”指用笔生疏僵硬;“痴”指用笔呆滞不灵活。

恽寿平《南田画跋》记马远画松:

昔在虎林,得观马远所图红梅松枝小帧,乃宋杨太后题诗以赐戚里。其画松叶,多半折离披,有雪后凝寒意。韵致生动,作家习气洗然。暇日偶与半园先生泛舟于邗沟淮水之间,因为说此图,先生即呼奁取扇属余追仿之。意象相近,而神趣或远矣。先生家有马公真本,当试正所不逮。

又:

前在武林,得观马远所图江梅松枝小帧,乃宋杨太后题诗以赐戚畹。诗为五言,极清婉有致。其画松叶,合绿为之,叶疏长,半折离披,有雪后凝寒意。冰鳞玉柯,危幹凝碧,真岁寒之丽宾,绝尘之畸客。吾将从之与元化游。盖亦挺其高标,无惭皎洁矣。

奇松参天,沧洲在望,令人冷然神远。

《珊瑚网·画录》(适园丛书本)说:“马远松岸高逸”。说他多画悬崖古松,隐逸高士,意境高雅脱俗,俊逸跌宕。所谓“高逸”即高标逸韵。晋·孙统《吏部郎虞存诔》:“存幼而卓拔,风情高逸。”《宋书·王敬弘传》:“今内外英秀,应选者多,且版筑之下,岂无高逸。”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众禽中,唯鹤标致高逸。”《四库全书总目·别集五·和靖诗集》:“其诗澄澹高逸,如其为人。”明·吴承恩《邵郡公邀同郭山人饮招隐庵》诗:“多幸山公怜病客,许陪高逸侍清严。”

传说马远的画作大多是由皇帝宋宁宗皇后之妹杨妹子题款。

杨妹子活动于宋宁宗庆元至嘉定(~)年间。亦称杨娃。宋宁宗杨皇后之妹。杨妹子,以艺文供奉内廷,凡颁赐贵戚画,必命娃题署,故称大知閤,然印文擅用坤卦,人讥其谮越。御府马远画作,多为其题。世传其书法类似宁宗。清代姜绍《韵石斋笔谈》评其书法“波撇秀颖,妍媚之态,映带漂湘”。今存词《诉衷情·题马远松院鸣琴》一首,格清丽飘逸,说到马远画松:

闲中一弄七弦琴,此曲少知音。多因淡然无味,不比郑声淫。松院静,竹楼深,夜沈沈。清风拂轸,明月当轩,谁会幽心。

《好古堂书画记·卷下》记,也说到杨妹子题款马远画松:

对幅杨妹子题诗云:“仙丹傅顶寿无涯,岂许蜉蝣浪得知。行到水边尤可爱,立居松上更相宜。”妹子,宁宗杨后妹也。用坤卦印。马远画,多其所题。

马远画树等用郑虔的淡彩法,又颇类于巨然。树干瘦硬为屈铁,但刚健中有柔和。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和。历代评画者评他是“水墨苍劲”的风格。

关于马远画松的传世作品

《好古堂书画记·卷下》:

方幅杂画二册,共三十六帧。..........一为宋人果菜。一为马远梅,理宗御书“松下繁梅”四字。

又方幅杂画四册。共一百帧。.........一为赵千里水阁闲棋。一为宋人松鹤。一为庞子云山水,极工细。.........又一为松闲玩月。.........又一为松鹤。对幅杨妹子题诗云:“仙丹傅顶寿无涯,岂许蜉蝣浪得知。行到水边尤可爱,立居松上更相宜。”妹子,宁宗杨后妹也。用坤卦印。马远画,多其所题。

清·钱泳撰《履园丛话十·收藏》:

马远《松阴高士图》,吾乡李芥轩先生所藏,阅百年矣。嘉庆庚申,从子有谷持以示余。按远画本师李唐,用焦墨作树石,笔力矫矫,千古独绝,吴小仙所从出也。

      

平台简介:

本平台现有







































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专科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jq/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