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也来谈谈狐仙。其实对于青丘狐的影视作品我是没看过。不过前段时间有朋友推荐我读一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我便开始找书来看。
今天的话题先从聊斋开始说起,这里大致分三个层次。第一,前段时间有朋友推荐我读一读聊斋志异。于是我就真的开始读了一下。第一次读并不深入,只是看了个故事的大概。发现聊斋志异里的狐仙故事不少,于是就转移了注意力去查狐仙故事的有关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第二,当我查阅有关狐仙的资料后发现,原来留在人们印象中那个根深蒂固的狐仙,在秦汉以前完全是另外一番形象。这就很有意思了,为什么当初四大神瑞之一的狐(白兔、蟾蜍、三足乌),却走下了神坛,跌入了反面的谷底?这个演化的历史值得思考。相关的记载历史请大家看本期另一篇转载《狐仙的历史》。
这中间有一个小插曲,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很多人都熟悉这首千古绝唱。其中的佛狸,就是北魏孝武帝拓跋焘小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小名??有一种解释是这样的,北魏佛教盛行,上至皇家贵族,下至黎民百姓。而狸是一种野猫,古人将其归为一种野生狐。狐直到唐宋,还在民间有大量的社祠,供人们膜拜祈福。可见,作为神瑞的狐,是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当然有人觉得这样的解释未免牵强,不过我倒是觉得,即使解释不能够做到自圆其说,但也是能够看到一点,在字面上,狸并非不吉的字眼,否则又怎么会用到名字中呢?而且,《魏书志第十八灵征八下》当中记载道,在各地现身的异兽里,狐狸占据了很大篇幅。各地不断有献宝记录为九尾狐,可见一斑啊。就如同很多人在名字中会避讳一些不吉事物,想想看谁会用鼠、鸦做名字?还不是非龙即凤?
在流传的神话故事中,大禹在涂山娶了九尾白狐做妻子。涂山氏是一个以九尾狐为图腾物的部族,九尾白狐被涂山氏当作自己的祖先。后代的狐狸精们总喜欢骄傲地说自己是涂山后裔,炫耀血统的高贵。不过,可以看出,狐的神瑞之像。其实历代也都有关于狐的负面记载故事。想来,既然做为神瑞以昭示帝王治下皇恩浩荡云云,那么反之也成立。借此来暗示帝王沉迷淫乐,政绩荒废,民间疾苦无人关心。
第三,研究了一番狐仙历史后,再回头看聊斋志异,便觉得很多时候一个故事的起点与其后来广为流传时的模样可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就比如虽然在六朝时人李逻注《千字文》“周伐殷汤”,说妲己为九尾狐。但将其内容丰富并流传广泛的却要归功于明代的《封神演义》,其中也以妲己为九尾狐精。在这个中间的过程中,不断的有人在为其注入素材,充实背景,丰富内容,甚至加入当时的社会因素和个人情感偏好,最终成为我们熟知的流行版本。而且我们也知道,以后它还会变成另一个样子,只是当时的人感知不到更看不到它的改变。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jq/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