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诗典”选三首
你见过大海
闲聊时
韩东突然想到
一个新剧本的道具
便问沈浩波
装30万需要多大的箱子
沈浩波用手
比量了一下体积
韩东笑道
“你见过大钱”
-12-3
伊沙推荐语:新年改变旧习,但我也未刻意,三首富有新意的灵动之作开篇,这才发现它们全出自80后之手。现在我推荐一首存在之作,发现它出自更成熟的70后。行之诗之最高境界,正在于写出人之存在,四车诗人做到了,他此次访俄之诗总体表现相当出色,可给采风级别的那些诗人做教材。
徐江评:表面上看,本诗的亮色在捕捉诗人们瞬间的鲜活言行。其实更核心的地方在于——轩辕轼轲的诗笔写出了生活的质感。读者们甚至不需要了解诗中几个人物的具体身份,全诗照样是成立的。
朱剑评:轩辕轼轲爱在诗里用典,走的是很智性的路子,本诗依旧是,涉及的是当代口语诗歌,但同时它又是一个现场,这么一来,确实妙不可言,浑然天成。
图雅评:本诗写得真实可感,没有轩辕轼轲擅长的奇崛想象的参与,这是凭借日常敏于日常得到的好诗。有人可能觉得诗中出现了两个著名诗人给本诗增加了分量,其实这个并不重要,换个张三和李四也照样成立。我看到的是一对机巧的对话,“你见过大钱”和“你见过大海”,它们形式上对等,而内涵上一个务实一个务虚,正像事物的两面,有形而上有形而下,使得本诗不露痕迹地表现出瞬间的丰富性。这是高级对话,如果标题上的一句被沈浩波点出的话。也许沈浩波并没有说,它就像画外音补充出来,而且是韩东一首诗的题目,这样就更有意味了。好诗是值得一再玩味的,它的所指和能指远未我所能尽。再值得一提的是韩东问的话并非闲话,他是因为新写剧本中的道具才提到30万的体积,这是我们在写作中长说的细节问题,一个好的作家,他必须注重细节的真实性,必须向生活要东西,不能蒙混过关。祝贺四轮马车!
赵立宏评:诗题与诗中诗人,也是刚刚斩获长安诗歌节第八届现代诗成就大奖的韩东,一首众所周知的现代诗经典诗作《你见过大海》同题。两个文本互文性意义差明显,相距三十多年,三十余年,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变化,而一代又一代诗人的身份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颠覆性的重构和改变,本诗现场之景之境就是生动的展现。
瑞箫评:写现场当然是当代口语诗人的拿手好戏,但诗并非纪录片,即使能忠实录下这时代纷繁复杂的人和事,也只是努力截流了碎片生活。好诗应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该有余音袅袅的震颤……《你见过大海》就是这样一首…此诗乍读起来简直有点像禅宗的公案:高手对谈,言语寥寥,手势比划过招时,还有一位在侧——一句你见过大海!仿若沧海一笑,镜头一下子就从眼前此情此景跳荡切换到无穷大的时空里去了。自由出入,能从现实语境里极速转身跳进超现实梦境是鬼马精灵的诗人轩辕一贯爱玩的把戏,这次面对大钱和大海,他也毫不客气地狠玩了一把!诗题即诗眼也是一个巧妙的隐喻,一下子拉出了作品的纵深感,完成了虚实杂沓的一闪念。
韩敬源评:写出当代诗人朋友间日常生活的质感,心念诗歌、剧本的日常,诗意化的生活,而轩辕轼轲也心念韩东的名诗,往来无白丁,多好!另一层天然自然的幽默趣味,诗人90%都是穷人(寒士)的事实但“诗歌让我们成了更好的人”,健康而风趣,本诗有现代诗人的雅趣。顺祝四车诗人生日快乐!
温永琪评:四驾车轩辕轼轲的《你见过大海》,其中的沈浩波的比划这个细节写得妙极了!不是别人问,是诗人、小说家韩东;不是别人答,是诗人、商人沈浩波!哈哈。
黑桃7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言说空间,无论从语言的能指的纬度,还是艺术的完成度,都是一首有担当的文不加点的经典文本——颇有当代世说新语的风骨!
马文杰评:诗之剧本的哲学意义,来自于一场对话,他者的一个问题,对答者没有给出答案,而是来自于一种空间的描述,而这个空间也是不确定的,因为读者的不在场,就加大了诗意的想象。而提问者有没有给出问题的答案呢?这个答案也是不确定的。这首短诗有着存在和悖论,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永无休止的循环中。读这个文本,你要体会人物、场景、剧情和跳跃性,剧本结束了,诗思还远没有停止,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个伟大的作家贝克特。
一句话点评:
侯马:韩东浩波,惟妙惟肖!
韩东:四车诗人!
西毒何殇:堪称口语诗现场写作教程。
李勋阳:这首诗太真了!
蒋涛:大海之诗!
左右:写得好。有意思,尤其是和韩东名作联系在一起。
谁说达摩面壁无聊
见我写的一组日常生活
一位美国女诗人惊呼
“天哪,过这么无聊的日子”
我只好实言相告
“达摩面壁更无聊”
-3-30
伊沙推荐语:今明两天推荐的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信息、意识与主题:那就是经过四十年马不停蹄地紧追慢赶,中国诗人终于站起来了。拿本诗来说,在美国还有多少诗人没过诗内诗外的日常关?我武断地说,绝对占一多半,于是这位在中国口语诗人面前露怯的"美国女诗人"便有了典型型,反击得漂亮!
徐江评:有多半个世纪了,中国诗人断断续续吸取着欧美诗歌的养分,时至今日,有灵气的一线中国诗人,对生活的洞悉和把握,已经基本高出欧美一线诗人的平均海拔。本诗便是例证。同样,我在酷暑40医院急症输液处,照顾完老人低头开始临屏写的本评也是例证。无趣的生活,诗人们能把它活出、写出意义。当本诗中的“美国女诗人”,对此表现出近似中国女文青的幼稚茫然,我不觉得意外。年轻人总会期待趣味,女士总是更向往惊奇,这正是大人性的一部分。正如不久前有朋友提及明年有机会出访美国,可以和当地的名诗人交流,我的回答是:“彼此从不互为粉丝,也非知音,还是扎扎实实写自己的东西吧。”
朱剑评:诗中这位美国诗人很有代表性,在诗人中占绝大多数,看来,日常的、口语的写作在全世界受到的待遇大致一样,环球同此凉热,反证出口语诗才是真正的先锋,轩辕轼轲的回答够智性,也很决绝彻底。哦,对了,这位美国女诗人大概是不懂“高僧才说家常话”这句话的。
图雅评:轩辕轼轲的诗大多数是充分地发挥想象力,上天入地,由此极瞬间跳到彼极,绝不粘连,有把人的智商玩残的感觉。本首诗不靠那些武功也玩得转,就事实反应,在文化上做了一个翻转,简直是外交家的辞令和诡辩,这种实打实的写作似乎更有力量,去掉了各种花式,仍保持高质量的水准,说明轩辕的实力是扛得起各种武器的。诗中的美国女诗人对中国男诗人的生活评论,暴露了她的肤浅的,她的话语里有一种优越感和俯视,这不也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集体无意识吗?轩辕轼轲的反驳非常机智,搬出禅宗祖师爷达摩面壁九年这一著名的典故,从更高的觉悟上抵达了核心。这一回合,打的精彩!赞!
韩敬源评:从前口语时期的“身体在场”到后口语时的“事实的诗意”,中国诗歌因有现代口语诗的发展和大量优秀的接地气的诗歌作品出现使得诗歌不像小说和电影一样在世界人民面前那么丢脸。本诗用事实的诗意给出了有力的回击,诗歌的现代化从来不是水到渠成的事,不只中国诗人要面对,各国诗人都得去面对和解决。
赵立宏评:结合江油诗会长安诗歌节最后一晚小场的交流,轩辕这首诗还携带着两大信息:一是当下中文诗人和国外诗人的互动交流越来越多,且已成为书写的题材;二是现代中文诗人和诗歌自信心的建立。这种写作信心是口语诗人树立起来的,而非那些惟西方政治和写作正确的诗人们。本诗有底气和智慧,并非只是智性。
庞华评:读完此诗,深感不仅一帮老外,还有一帮国人,无不言行不一致,写一套活一套。由此可见口语诗的先锋先进性,必傲立地球上。对无视日常者的诗,我无法信任。日常万岁!
一句话点评:
西毒何殇评:日常生活禅。
李勋阳评:好,四个车总有意识抓到很有意思的事。
庞琼珍评:在业余为零的生活里写诗。
高歌评:日常的、生活的、本真的、呼吸着的、坐得住的诗意!
活着
侯牧人的女儿
给得了脑梗的爸爸
做了一个纪录片
片中的老侯
没有了长发和胡须
戴着黑框眼镜
说话一字一顿
在录音棚
他试唱新写的歌
“活着多好啊”
片尾女儿问他
“摇滚是什么”
他回答
“就是活着”
-6-30
伊沙推荐语:这是去秋江南诗会南京先锋书店场亚军作品。我估计80后以降者已经不知道侯牧人是谁了,用今天流行的词儿该叫中国骨灰级的流行音乐家,我个人不认为他是一个多么纯粹的摇滚人,但是这个话说的好:摇滚就是活着!昨天又听到一个90后女诗人自杀的消息,看了看其诗,写得大而颓,我们对艺术的理解真的关乎我们的生命。
徐江评:“活着”对所有中国人而言,都是大词。如此之大的主题,着落于真人的事迹,对于作者是一个考验。轩辕很聪明,他锁定了一个病后的音乐人谈论摇滚乐、既是说音乐、说艺术,同时也是在说人的生存。
朱剑评:本诗并非来自于一手材料,但是抓得好,抓得恰到好处,抓出了一句漂亮的、高质量的话。活着是永恒的话题,理解它需要经历,更需要智慧,从事文学或艺术的人,常常在年轻时好谈死亡与艺术,冒冒失失不知深浅,或以文艺范为酷,实则文字有灵,须慎言,文学与艺术本质上是让人活以及活得更好更有尊严的。
赵立宏评:“摇滚就是活着”,一个“过来人”道出了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学的本质,以及艺术文学和生命的关系。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有活着,艺术和文学才有无限的可能性。而艺术和文学又增益和促进了生命存在本身的价值完成。
庞华评:其实,这是一个有独立精神者无法回避的问题:活着——怎么活。也像我们写口语诗——怎么写!对人类而言,生命首先是极其脆弱的,其次又是无比强大的。很多人因强大之因而虚妄,又有人因脆弱之因而抑郁。读了本诗,我自问摇滚精神是什么?我自答即伊沙的三壮论:心壮、身壮、摇滚(诗)壮。这是口语诗生生不息所在。
李勋阳评:刚好这个纪录片我也看过,也为这句话震撼,但没激发到我诗歌灵感,俗话说,人同命不同,放到诗歌上一个样,人同诗不同——面对同样的题材,你没有写成诗歌,而别人写了你还不服就有问题,甚至口语诗人经常还抢写,一个题材大家都意识到了,当然谁先写就是谁的,所以口语诗有那么容易吗?——除了灵感,甚至还需要“竞技”意识,同时主持人语最后一句里有大道,诗歌同仁当第一时间谨记:我们对艺术的理解真的关乎我们的生命。
刘傲夫评:印象中,好几位诗人都写过生病中的老人的状态,轩辕轼轲这首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写了一个摇滚歌手如何面对死亡,并且用了一个拍纪录片的方式来呈现。一个曾经活力四射、富于反叛精神的歌手,在重病中的一句话,摇滚“就是活着”,使得整首诗充满苍凉感。
常遇春评:摇滚就是活着,让我想起了那句“诗歌就是身体”,都是对前者最本质的回答,同时在这回答中有细腻和感性的地方。活着的指向本来比较单一和虚无,诗中把它变得立体化了,和摇滚互相作用,详尽了一生但不强行发挥。就像年轻的生命猝然离去一般,本以为她那是活蹦乱跳,谁知她已在垂死挣扎。而且,个人看来,这也是对“摇滚”的一笔非常有力的补充。
高歌评:摇滚就是活着!多么耐琢磨的高话!扭曲的三观能活好吗?不敢一概而论,但很多自杀都早有预谋,那些真颓真废的真抑郁无疑距离死亡更近……哪怕你硬掰也得把自个儿掰到生路上去,不要倾心死亡。
瑞箫评:生存还是毁灭,这永远只是一个西方人的问题。中国人穷尽一生,全部的智慧都在于生存。活着对我们而言永远是个重大命题,很难写,小说家余华写了个长篇,诗人轩辕轼轲几笔就勾勒出一个摇滚音乐人的艺术生涯。摇滚从来都是向死而生的艺术,中国式的智慧却是生存的智慧。诗人通过一代摇滚音乐人黯然老去的故事,写出了人艰难的生存以及对生存最终的妥协。
长衣倍倍评:轩辕轼轲的《活着》,毫无疑问抓住了一个有强烈“生命体验”的有爆炸力的诗意瞬间。全诗的“诗眼”集中在最后一句“摇滚就是活着”,毫无疑问,这是全诗的高潮,是结语,是火光,也是禅悟。
我个人感觉对这一句至少可以从三个层次展开解读。
第一个层次,一个人(不管他是普通人还是有某种特殊身份的人物)从死亡线上挣扎过后的一种庆幸,一种劫后余生的慨叹,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
第二个层次,是一种折腾一生,向死而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中国式的生命体验和感悟。
第三个层次,是涉及对摇滚中的“死亡精神”的一种重新的省视和醒悟。由西方传来的摇滚乐,作为一种先锋的,反叛的,自由的艺术,一直秉持着一种在基督教中非常崇高,甚至在整个西方艺术种都极为重要的“献身精神”,“以死求道”,“以死奉献”。作为一个中国摇滚人以“死亡经验”而得的新悟,“摇滚就是活着”,无疑让这句话与这种传统的“死亡精神”之间形成巨大的张力和反差。
“磨铁读诗会”选9首
父亲经商
有一年
全国下岗
剧团无事
在工商所
上班的母亲
便让父亲
到齐鲁市场卖鱼
鱼是赊着的
还不收摊子费
和管理费
可因为父亲
秤给的特别足
一天下来
分文没挣
回到家的父亲
摘下草帽说
“下海太难了”
-12-16
穿鞋的不怕光脚的
戴眼镜的小伙
和我是上铺
我们坐在过道的小凳上
仰望顶棚
积攒爬上去的勇气
中铺的两位
已经躺下
一个亮出脚板
一个亮出鞋底
小伙问道
“怎么还有穿鞋的”
那个穿鞋的
闻声就翻了个身
把鞋在床单上
摩擦了两下
算是回答
-12-29
连冰箱都是反腐的
在阳台
他打开窗户
喔
“连朝霞都是陈腐的”
在厨房
他打开箱门
喔
“连牛奶都是新鲜的”
-12-27
刷屏自信
每个朝代
留在历史上的诗人
都寥寥无几
可并不妨碍
成千上万的诗人
在所处的朝代
乐此不疲地写
在竹简上写
在帛上写
在纸上写
在键盘上写
在手机屏上写
如果这时
从未来
跑来一个人
对他说“你写的
一句也留不下”
他会头也不抬就骂
“去你妈的”
-5-30
佛法无边
同事在电话里
给对方讲佛法
说吃不吃肉
不要刻意
去杀一只鸡吃
就是罪过
但是在饭桌上
遇到了鸡肉
吃一块就是随缘
-8-20
修辞手法
一刚加的微友
给我发了
几首他的诗
里面很多比喻
我回复后
他突然发来一句
“算命的说
我会遇上贵人
兄就是指点我的贵人”
喔,这次改夸张了
-7-5
德黑兰尺寸
伊朗妇女把头巾
举高了一尺
伊朗警察把枪口
抬高了一寸
-1-1
活着(存目)
谁说达摩面壁无聊(存目)
获12月最佳男诗人:轩辕轼轲入选的诗,分量显得更重,诗里有人生感、生命感、生活感、细节感,拿捏得当,火候正好,沉稳干净。——沈浩波
“口语诗”选7首
翻身农奴把歌唱
每次弄个事
和农奴有啥关系
但是他们(她们)就是
睡不着觉
翻来覆去地爱唱歌
-10-30
鸡,诗意地栖居
一位抒情诗人
来到蒙山
看见树上蹲着一群鸡
忍不住赞叹
“鸡,诗意地栖居”
路过的当地人说
“都是让黄鼠狼子给撵地”
-11-6
借款实验
一个多年未见的人
找到我单位
寒暄几句
就说出了点事
想找我借钱
我笑着问
“你觉得
我会借给你吗”
他挠挠头说
“不会
只是来试试”
-9-24
真的不想再活五百年
五百年后的诗人
读到当代诗时
会发出感慨
“天下有琐事一升
被这些古人写了八斗
我们再写一斗
剩下的
就让其他人分吧”
-11-29
洞中方三日,世上已千年
九十年代,知识分子说“我们的好句子要来了”
世纪之交,前口语说“我们的好日子要来了”
就在今天,后口语说“现在就是好日子!”
-10-31
大刀向句子们的头上砍去
修饰的句子
解释的句子
弯弯绕的句子
唯恐天下不懂的句子
纷纷砍掉后
诗就毫发无损地
出来了
-10-31
佛法无边(存目)
自选64首
记忆1号线:憋气
生物老师讲到肺活量时
说人憋气的极限是三分钟
我在下面举手说
“我可以憋三分钟多”
他气呼呼地让我上讲台
然后让一个同学捂住我口鼻
另一个同学看电子表
三分钟过后
他的脸涨得
比我憋得还红
“滚下去”
他猛一挥手
把我又扔进人民的汪洋大海
-1-23
一路N袋
袋鼠才是真正的路盲
它们一蹦一蹦
感觉公路和森林
没什么两样
迎着车子就撞上去
正在墨尔本自驾游的西毒何殇
不禁感叹道
“感觉像袋鼠皮
铺出来的高速公路”
-1-18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
每个年代
都有几个自我感觉良好的人
长叹道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
然后他们
各自拉起一伙人厮杀
开始朝生灵上涂炭
涂了一层又一层
涂得他们都想吐了
这时最牛逼的那个喊了声“吾曹!”
其他人马上退场
看着他像剥俄罗斯套娃一样
从炭里剥出一堆白娃娃
然后饱含热泪轻唤
“啊,苍生”
-1-5
动用四国力量才能出一本诗集
我访俄罗斯
写下的一百首诗
即将由美国纽约
新世纪出版社出版
在韩国印刷后
到中国发行
这本《俄罗斯狂奔》
像少年达芬奇一样
举起邮差
围着地球
画了一个蛋
-1-12
记忆二号线:寻秦
空降到咸阳机场
已是零点
被空姐用轮椅推出机舱后
我又拄着拐杖
住进了附近客栈
店主拿来两瓶冰镇的矿泉水
敷在我骨折的右脚上
雨声中醒来
看着瓦面金装锏一样
摊在床边的双拐
我思忖道
明天得把窗外嘶鸣的飞机
当黄骠马卖了
-2-4
记忆四号线:鞭短莫及
大使馆事件不久
铿锵玫瑰在玫瑰碗
遭遇美国女足
据说双方元首
分别用电话和去现场的方式
给已方队员鼓气
我和程鹏飞
在我弟弟的西餐厅
看到天明
看到点球不胜
我弟弟拿出准备好的那挂鞭炮
问我“还放不放”
我说“放”
于是一挂鞭炮
在地球这壁炸响
-2-21
唯有饮者留其名
酒桌上
见一女士豪饮
甲赞道“敢动酒杯的女人就能——”
乙接道
“感动中国”
-2-1
世界诗歌日口占
写诗
的确可以让一部分人
打发掉大部分时间
时间
的确可以让一部分诗
打发掉大部分人
-3-21
炮灰
每个事件发生
都会使后来者警醒
“千万别当了炮灰”
历史的拐点
处处可见
一簇簇
冷却下来的炮灰
从天空俯瞰
它的形状
越来越像
一尊炮
-4-9
硼砂与奶粉
一家淘宝店
销售水晶彩泥
被《生活帮》曝光了
他们来到她的仓库
负责办案的同志
一边做笔录
一边问她
“你的孩子也快出生了
你会让她玩
硼砂做的橡皮泥吗”
她低下头摸摸肚子
说“就为了给他
挣点奶粉钱
才刚开网店”
-4-10
落拓祥子
江油的出租车
起步价四块
打三轮
一张口就是五块
问他为啥
他朗声道
“咱是人力的嘛”
-5-30
厉害了,老曹
每个朝代的文人
都有个排序
唐朝是李杜白李杜韩
像是哥俩好
建安时期
是曹曹曹陈王蔡
像是骂陈王蔡
只有近现代
排的用心
鲁郭茅巴老曹
一看就是
老曹压阵
前四个开道
-5-17
表情
夜游鱼尾狮公园时
新加坡外长维文
掏出手机
和金正恩玩自拍
后者竟露出腼腆的笑容
在朝鲜
他身边的官员
只会掏出小本本记
从没给他机会
使用这种表情
-6-13
白头翁
小诗星姜二嫚
养了一只白头翁
非常乖巧
在诗人们的注视中
跳跃在她肩头
和胳膊上
突然飞开一下
避开她衣服
拉了一粒屎
看来
它是把二嫚
当自己的家
把地球
当卫生间
-6-2
智慧树
环保督察通报中
某地
因群众投诉塑料厂
夜间生产排废气
该企业
经过整改
变为白天生产
-6-14
东道主无人喝彩
每当俄罗斯球迷
喊一声“乌拉”
乌拉圭球迷就站起来
大喊一声“圭”
弄得整个看台上
都成了
后者的拥趸
-6-25
爱因不解
在新公开的
爱因斯坦日记中
他称自己发现
中国男人和女人
之间的差别非常小
他说“我不明白
中国女人
拥有哪些致命的诱惑力
使身边的男人
无力自卫
只能去繁衍后代”
-6-14
因地制宜
西藏那儿
没有素菜
喇嘛只好以牛羊为食
泰国僧侣
托钵乞食
人家给什么
就吃什么
因此不分荤素
中国内地
蔬菜丰富
出家人众多
这就给慈悲观念
提供了
用武之地
-7-12
爱蚊如子
一伙佛系中年女
同宿寮房
有一女欲点蚊香
另一女制止道
“别点,让蚊子咬我”
前女曰
“蚊香只是驱赶
并不能加害于蚊”
后女仍不允
说“那也不行”
-7-11
免抱牌
女总统科琳达
对领奖的每一个球员
和裁判员
都热情的拥抱
她的热情感染了马克龙
他也开始了拥抱
但他们身边的普京
不为所动
用他那招牌式的微笑
在嚎啕大雨中
冷静地注视着
每一个路过的人
-7-16
相由球生
得心无旁骛
踢上多少年
才能长出一张
莫德里奇那样
既专注又茫然
既坚毅又柔和
既像斗士
又像诗人的脸
-7-16
神的子民
邻桌四个人
其中一位
操着郯城口音
对其他三个说
“神创造我们的时候
从来没有要求
我们一模一样
我们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神的子民
神对我们这么宽容
我们要
对得住神”
他身边的
小伙子喊道
“刘哥,怪不得我们
酒量不一样”
-8-8
评书
新京报弄了个
大国大民
四十年
四十本书评选
起始年份
是一九七八
结果
打头的是
《一九八四》
-9-26
仲秋节口占
团圆与分离
就像硬币的两面
不时在人间抛起
但不管怎样
被团圆砸碎的分离
总比被分离
压塌的团圆多
因为月亮
总是帮人类
踩上一脚
-9-23
鲁迅诞辰口占
生在古代你会抨击朝政
生在现代你会抨击时政
生在当代你会抨击腾讯
“为神马把我的号都封了”
-9-25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古代交通不便
送别时要说
“此去经年”
后来马车
被汽车取代
送别时说
“此去经月”
后来有了火车
有了高铁和飞机
经期从“此去经周”
升成“此去经日”
现在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jq/9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