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全集 >> 正文 >> 正文

书评镜花缘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18/1/21

镜花水月,难知真假

——《镜花缘》读后感

也都越来越趋于平常。就像梦想和现实一样,做了一个奇妙的梦说起清代的小说,大多数人下意识就会想起《红楼梦》、《聊斋志异》之类享极盛誉的作品,相比之下,另一部同样创作于清朝的奇幻小说《镜花缘》则显得清冷不少。这本书继承了《山海经》中的一些材料,经过作者的夸张写作手法的润色以及再创作,写成了这一部结构独特、思想新颖的长篇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清奇的脑洞。书分为上下两册,虽是同一本书,但读起来却宛如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上册主要写到唐敖林之洋等人海外游历的故事,千奇百怪上天入地。书中写了君子国、大人国、黑齿国、毗骞国、小人国等等这些国家,因人们身体的奇异、生活方式的奇异,或是风俗的奇异、以及特殊的才学技能等,从各方面表现了作者想要发现中国以外其他国家的愿望。看过以后很难想象一个古人竟然会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不禁好奇这些所思所想究竟从何而来,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宛若置身在一个奇幻世界里。而下册却逊色不少,当我们沉浸在不可思议的想象世界里的时候,由百花仙子转生的所有女孩儿都回到大唐参加科举考试,平常的言谈乃至插科打诨都像极了迂夫子,故事变得越来越无趣,她们的个性之后便只能回到现实世界。

作者的最终目的虽是为了描写一众才情过人的女子,但相比之下书中的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三人却写得最为有血有肉,读过书之后三个人的形象便跃然于纸上。唐敖才思敏捷却无心科考,因为一个梦踏上一段寻访名花的路程,善良且重情重义,一路搭救由花神转世的女子,后顿悟名利之空,进入小蓬莱入圣超凡。这大概是全书最洒脱的一个人了,不被世俗所困,一路游山玩水可谓把“及时享乐”四字诠释的淋漓尽致。林之洋虽是商人,却一反商人“唯利是图”的本性,善良而又不失风趣,重情重义、待人诚恳,一路上由着唐敖游山玩水,帮助唐敖解救花神转世的女子,毫无怨言。作为贯穿全书的一个人物,虽不如其他人学识渊博,但没了满口的“之乎者也”,直率得反倒让人觉得可爱。多九公是全书最见多识广的人了,各种奇花异草,飞禽走兽都能说出个一二,还能治许多疾病,一路上也是任劳任怨。

《镜花缘》表面展示的是奇幻浪漫的万般世相,而深处却交织着对世事的讽刺和骨子里的陈腐,一边挥舞着革命的大旗一边做一个卫道士,充满矛盾。

书中处处体现了对男子独尊的社会的批判,反对男子对女子的压迫,认为男女应该平等。也许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这个思想,故事的大背景就选在了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当政的朝代,女子和男子一样可以读书,考科举,接受教育。书中多处对强迫女人缠足、穿耳的行为表示愤怒,认为这是对人性的摧残。在唐敖等人游历时路过的女儿国便是一个“......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已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男女虽亦配偶,内外之分,却与别处不同……”的国家,作为一个现代人看到这里也觉得这样的想象很大胆,但当时的李汝珍却能抛弃重男轻女的迂腐思想,站出来为女子打抱不平,实属难得,同时也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想象力。

书中对君子国的描写可以看成李汝珍的社会理想,李汝珍眼中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好让不争”的“礼仪之邦”,“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士庶人等,无论贫富贵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与此相反,作者还在书中讽刺了虚伪狡诈,蝇营狗苟的社会现实。在小人国那些“满口说的都是相反的话,诡诈异常”的人,淑士国那些自觉“贤良方正”“通经孝廉”“好善不倦”却满嘴酸话的人,以及两面国那些正面和颜悦色,背面却满脸横肉的人,无一不在嘲讽社会中两面三刀,虚伪功利的那些人。

其次,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极力主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认为开庭设宴宰杀生灵是“不知仰体好生之意”,富人好在佛祖面前自求多福,但平日里善杀生灵已是造孽,多福还没求得,倒先折了许多福。所以往往是穷人家的孩子长寿多福,富人家的孩子多薄命。不光如此,书中处处都写到了对腐朽的社会现象的讽刺和不满,将礼义廉耻看作人性之重,提倡为人子女要孝顺,为人父母要慈爱,与人相处要友善,不瞒不骗,不欺不辱,这其中许多理念即使是在现在也不过时。

再者,在那样一个封建的社会环境之下,作者却能提出古人择风水殡葬一事是极为荒谬不可取的,认为早日让死者入土为安才是首要之事,并且提出“况善风水之人,岂无父母?若有好地,何不留为自用?如果一得美地,即能发达,那通晓地理的,发达曾有几人?今以父母未曾入土之骸骨,稽迟岁月,求我将来毫无影响之富贵,为人子者,于心不安,亦且不忍。”在当时那样的社会里,能有这样的理念是很难得的,毕竟清朝时期八股文的盛行束缚了思想,能独立思考已属不易。

虽说李汝珍在此书中提出了这些可以称之为“革命”的理念,但还是脱离不了骨子里的陈腐。

在描写到黑齿国的时候,他所描写的是街上男女分行在左右,而且百名女子中无一人对情爱之事有所向往,即使后来婚嫁也是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见李汝珍对爱情自由是极为不赞同的,认为这是违背世俗道德的。虽然赞成女子读书,但最后百名才女却都走上了参加科考的道路,依然逃脱不了封建体系的束缚,这和《水浒传》最后的结局竟有些相似,开端热闹,众人踌躇满志,跃跃欲试,似有一种不叫这天下变个样就决不罢休的气势,最后却都被招安,凄凉收场。这与《镜花缘》的结局不谋而和,百名才女里也有能单枪杀虎,一跃千里的奇女子,但最后或者返还家乡,或者入场为官,或者嫁入夫家最后随战而死,草草收场。

书中虽以写花神转世的百名才女为主,但到了后篇对人物的描写越来越模糊,众女的面貌也越来越相似,人物性格并不鲜明,甚至让人有些混淆,读完以后不由得怀疑下册只不过是作者用来卖弄学问的,以至于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想必这也是为什么最后书的结局那么仓促。

看过这本书,会为作者笔下的奇幻世界拍手叫好,会对超前的理念大为赞叹,但也会对众女的命运哀痛惋惜,对李汝珍骨子里的迂腐感到失望。作者是一个真的卫道士,假的革命者,抑或相反,大概作者自己也说不清,但作为一篇小说,《镜花缘》有它自己精彩绝伦的地方,若是只“取其精华”的话,不失为一本值得一读的奇幻故事。

红颜莫道人间少,薄命谁言坐上无?“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到此便告一段落了。

END

?

请扫描







































黑龙江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qj/1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