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内蒲松龄挂像
留仙湖畔聊斋居,至今犹见蒲松龄
文
陈海燕
在山东淄博,蒲松龄的大名,家喻户晓。
淄博,最初成为地名是缘于淄川和博山煤矿的开发。“淄”是指淄水(今为淄河),淄博境内最大的河流。淄川和临淄都建在淄水旁,名字里面就都有个“淄”字。这条流淌了几千年的淄河见证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齐文化,也孕育了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孙武、蒲松龄等历史文化名人。蒲松龄,即为淄川故里的一位淄博文化名人,他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所著《聊斋志异》有8卷共篇故事。
聊斋志异
蒲松龄用毕生精力写成《聊斋志异》一书,内容颇为怪异,文中所写故事主要是来自当地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他用充满书卷气的文字,其中不乏淄博当地方言,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表达了丰富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有人将《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分为三类,一种是人与人或非人之间的友情故事,一种是不满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抗故事,一种是讽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训诫故事。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当属第一种。书中创造的狐媚形象,性格“烂漫”如婴宁、身姿“妩媚”如娇娜,不管是张生还是孔生,通通都被鬼狐之“真、善、美”降服,每一段爱情故事都堪称惊天地泣鬼神。鲁迅、郭沫若、老舍等人对《聊斋志异》有很高的评价,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亲笔为蒲松龄故居题字,更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曾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莫言还曾写过打油诗:“空有经天纬地才,无奈名落孙山外;满腹牢骚无处泄,独坐南窗著聊斋…一部聊斋垂千古,万千进士化尘埃”。
我喜欢蒲松龄刻画的女子,因为每个人物都被作者注入了细腻的人类情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狐女施顺华曾对张鸿渐说“妾有偏心,于妾,愿君之不忘;于人,愿君之忘之也。”这既是作者对社会道德的呼唤,也表现出了传统女性对婚姻的美好追求。从对女性的刻画上来判断,蒲松龄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里非常尊重女性,我有时会觉得他就像民间版的宝玉,只是因为人生经历不同而变得更食人间烟火。
蒲松龄故居小院
年前后《聊斋志异》被拍成了电视剧,大街小巷里的淄博百姓,聚在一起就开始眉飞色舞地讨论狐妖故事。人们也喜欢借机表达一下自己的爱憎,最终的结论非常直白,大家都说一点都不吓人,除此之外村里人没有更高深的评论。而我笃定他们看电视的时候一定是一屋人开着灯看的,不然听到那样诡异的声音,他们如何能不怕。
松龄东路路牌
当时,我大约八九岁的年龄,正在姨妈家过暑假。有天晚上,只有我和大我一岁的表姐在家,我俩关着灯趴在床上打开电视看聊斋。刚看了一小段,诡秘恐怖的声音就响起来了。环顾四周,屋里漆黑一片。窗外,月光暗淡,微风吹拂,树影婆娑,仿佛真是有鬼怪趴在窗外,吓得我俩用被子蒙住头,吓得嗷嗷大叫,第一次体会到了看恐怖片的心惊胆战。这是小时候对聊斋的记忆,那时我们对故事里反映的爱情和讽喻还不懂,或许那些大人嘴里的不害怕是因为他们懂得蒲翁要表达的情感。从那之后,淄川的蒲松龄故居、狐仙园还有聊斋宫成了大家旅游参观的首选。从那里回来的小孩子都非常骄傲,有时拿个毛绒的小狐狸炫耀,刻意表现地好像是自己见过了真狐仙。我的父亲曾经把去聊斋宫游玩作为我考前三名的奖励,尽管考了第二名父亲也没带我去,但那确实实在在的激励了我。聊斋故事成了童年一段美好纯真的记忆。
学生们演绎聊斋俚曲
看过了聊斋,就像看过了红楼梦,对书里面的女子印象深刻,她们个个性格鲜明形象逼真,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一样。判断一个人的时候也难免会对号入座,性格分析的结果差不太多。说到这里,想起了我的小伙伴娟子,在我眼里,她就像是聊斋里美丽善良勇敢的狐仙。上小学二年级时,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恰遇一条小蛇从我的脚后跟旁边爬过,我吓得脸色煞白不敢动弹更不敢出声,是她拿起石块把蛇赶跑,让我佩服不已。晚上她喜欢到我家看电视,然后就一个人摸黑回家。我问她害不害怕,她说不怕,然后她就一个利落地转身,高声唱着歌儿回家去了。清亮童稚的歌声在那个夜晚传了很久很远,一直到现在,有时还在耳边回响。后来,因为遇到了不专一的爱情,她在花一般的年纪恨恨地服毒自尽了,只给我留下无尽的怀念和惋惜。想起她就像是看到一个传奇悲情的聊斋女子。
蒲松龄手稿
蒲松龄所写故事很多来自民间传说,估计是与当时的地域文化有关系。淄川当地传说众多,老百姓信奉鬼神的也不少,民间迷信之风在今日的一些乡村小镇犹存。有许多老奶奶,专门在家里设香堂,为生病有灾的人“看病”,往往都是祈求“仙姑”或是“玉皇老爷”等神仙降福,或是赶走鬼魅保人平安。我曾亲眼得见一位这样的“神人”。她家会客的房间里挂满了锦旗,全是“妙手观音”、“起死回生”等感激的词语。4点多天不亮,一批批客人就陆续来到她家门口排队。因为限号,来的都是提前预约好的。算命的时候,她左手给客人把脉,右手拿支笔在桌上不住的敲击,在客人还未曾开口说话时,她就说出了客人的病情,客人于是目瞪口呆,连连点头。坐在房间里的其他客人也都啧啧称奇,深感佩服。屋门口点了几棵艾草,青烟袅袅,她像极了聊斋里的仙人。
聊斋正门
我的外婆也是众多“神嬷嬷”中的一位,她从50多岁就开始为人“看病”,她们说这是替“玉皇老爷”跑腿。她是摔断了腰之后,背驼成近90度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就觉得自己是被神灵选中了。于是从那时起,我每次去外婆家,都会看到有人带着贡品和纸钱来,不是张家儿子被女鬼缠身了,就是李家老太得罪了仙家,解决的办法总也少不了上供点香烧纸,院子里永远都有一股浓浓的香火味道。设供桌的那间黑乎乎的小屋子,神圣威严到我几乎不敢靠近。外婆一向是无私帮助他人的,别人带来的东西她从来不吃,她说一吃就会吐,“玉皇老爷”会惩罚她。我没见过她吃,当然也没见过她吐。也许是因为爱做善事的缘故,外婆每日忙碌奔波,从当年病重卧床不起,活到了现在已90多岁。我一直觉得,外婆这样的“神嬷嬷”就是民间神奇的“心理医生”,通过特殊的方式帮忙解开平凡人的心结。
年,我即将奔赴高考考场,母亲的压力比我还大,非让外婆给我算算。在外婆家简陋的屋子里,我们坐在床边,烧水壶在炉子上呼呼冒着泡,屋外传来阵阵槐花香,而我喝着外婆给我冲的白糖水(从小到大外婆疼爱我的方式)。外婆就在我们面前正襟危坐,左右手各拿一支竹筷,两个尖头冲起来,神情严肃地轻声嘀咕着:“玉皇老爷,算算燕子能不能考上大学,能你就撑起来,不能你就不撑。”然后,我就看到了筷子撑起来的一幕。我一直认为这是外婆对我的期望罢了,因为我知道有时候她问的也不怎么准。后来读到聊斋俚曲,俚曲中这样写“华山的景致尽堪也么夸,左是玉女右莲花,高槎枒。头隔着星辰够一揸,摸着南天门,邻着玉皇家。在山顶越觉着天还大。斧劈皱来石头佳,山根又像大披麻来我的天呀咳,描画难,真正是难描画。描画难,真正是难描画。”我看到“玉皇家”几个字,突然发现这一名字已然在民间故事里流传了几百年。
蒲松龄纪念馆庭院
作为一名淄博人,包括像我一样的80后,一定不会不知道蒲松龄,当然也不会不知道“柳泉”,因为“柳泉居士”便是蒲松龄先生的别号,“柳泉”与先生的书房之名“聊斋”,都是淄博人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在淄博,我们都有一种情节,叫做“柳泉”情结。人们喜欢用“柳泉”来命名,也是向蒲松龄先生的特别致敬。蒲松龄虽一生屡试不第、门庭凄寂,久居异乡、漂泊落魄,却能挑灯吟诵、笔墨耕耘、所编所著涉及农桑、医药、天气、婚嫁等等,均心系黎民百姓,所以人们用“柳泉”来表达对这一种精神的传承。
淄博的作家和诗人们在读聊斋、研究聊斋方面有着极为浓厚的氛围,经常请专家开展学术研究和讲座。专门设有聊斋文化研究院,成立了“柳泉诗社”,诗社已经成立逾20年。我曾有幸拜读过柳泉诗社编印的《淄博当代诗集》,其中记载了一大批文化名人题蒲松龄故居、题《聊斋志异》等有关的诗句。其中,聂绀弩读《聊斋志异》时有感,著诗“鬼神驱服人民务,妖异作为世俗看。陆判刚愎情悱恻,叶生长袖泪阑干。
绰然堂,蒲松龄在毕家教书处
悲关物我人天际,道在闺房儿女间。调笑风流讽辛辣,成章生色璧微斑。”萧军也曾为蒲松龄纪念馆留下墨迹“试向人间说鬼狐,豆棚瓜架雨丝丝。辛酸苦辣知多少,午夜青灯一笔书。”萧军诗中所言“豆棚瓜架”其实是来自王士祯对《聊斋志异》的评价:“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王士祯是清代杰出诗人、文学家,与蒲松龄交往频繁,对蒲松龄非常推崇。他们一个是声明显赫,一个落拓不第,蒲松龄却实实在在的受到了王士祯的赏识,并以此为动力成就了自己的文学之梦。蒲松龄所作的《偶感》一诗便表达了被褒奖之时的激动心情。“潦倒年年愧不才,春风披拂冻云开。穷途已尽行焉往,青眼忽逢涕欲来。一字褒疑华衮赐,千秋业付后人猜。”在两人的往来书信中也总是饱含了浓浓的情谊与鼓励,让人感佩不已。
我最早读到“豆棚瓜架”四个字是在报纸上,那时我还在上小学。那时老百姓家最爱看的报纸就是《淄博广播电视报》,报纸上面不止预报电视节目还设有专栏“柳泉夜话”,“豆棚瓜架”。记得每次出了新报,我都会跑到邻居家蹭报,最让我着迷的不是电视节目预告,而是一个不大的版块“豆棚瓜架”,“豆棚瓜架”刊登的全都是奇闻异事。
留仙湖公园
记得有一次晚上七八点钟,我和母亲还有我的一个小伙伴一起走夜路回家,就在村里的小道上,我们又说又笑。抬头仰望天空时,忽见正前方的天上一片繁星闪烁,煞是迷人。其中有一片星星密度更大,不断变化着形状,时而变成圆形忽而变成椭圆形,渐行渐远,大约不到10分钟的时间便从眼前消失不见了。当时,我们都惊喜地以为看到了外星人的飞碟。很快,这则新闻也出现在了“豆棚瓜架”中,于是在我的眼中“豆棚瓜架”更接地气了。现在,电视报这一传统纸媒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近来在找寻多年不见的“豆棚瓜架”时,偶然间发现了广电的网站竟名为“新聊斋”。原来“豆棚瓜架”又以一种新的形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顿觉甚是满足。而淄博人的网络家园“淄博信息港”也专门设有“柳泉茶座”,淄博的老百姓在这里交流健康、美食、旅游、亲子等各种大事小情,相谈甚欢。在淄博人的生活里,聊斋的形象业已渗透到了方方面面。
陶瓷狐狸
聊斋故事被做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村芯子的人物形象,在春节闹元宵的时候走上街头供百姓观赏。狐狸被陶瓷艺人做成精美陶瓷,进入到寻常百姓家的茶几案头,它就像一件绝佳艺术品成为老百姓狐妖情结的真实表达。蒲松龄创作整理改编的聊斋俚曲被收录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被学校的学生社团搬到了舞台上,精心演绎、广为传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文学兴趣。
柳泉路
“柳泉”二字还在街道、社区、学校等名称中被频繁地使用。比如:淄博市中心城区的主干道即命名为“柳泉路”,道路笔直宽阔,两侧楼宇林立,连接淄川与张店,穿过商业和文化中心,让这座城市在时光穿梭中愈加有了文化名城的气度。很多新旧学校如柳泉小学、柳泉中学、柳泉艺术学校等等,都冠以“柳泉”之名。在淄川城区里,与蒲松龄有关的地名更加直接,不止有松龄路还有柳泉社区。蒲松龄曾经出生和生活的地方就叫做蒲家庄。关于蒲家庄的名字还有个传说,大家都说蒲家庄的名字是蒲松龄小时候给起的。蒲家庄原名满井庄,村东有一口井,古时因水满而溢故称“满井”,满井附近柳树成荫,又称为“柳泉”。当年,秀才李道生与蒲松龄的父亲蒲槃说笑话,说了句“蛤蟆满井,满井蛤蟆”,蒲槃一时没想出用什么话来回敬,一旁才八岁的蒲松龄机制地说:“前天我二叔家的母牛生了一头小牛,这头小牛犊子先下尾后下头,是倒生(道生)!”一句话就给李道生逗乐了。蒲槃觉得有必要和族人商量给村子改名,蒲松龄说全村大多数人家都姓蒲,干脆就叫蒲家庄吧,蒲家庄从此得名。在蒲家庄附近有个留仙湖,“留仙”是蒲松龄的字,因为蒲松龄青年时喜欢在这湖中钓鱼而得此名,如今这里湖上碧波荡漾,林木葱郁,成为风景宜人、百姓游玩的公园。
故居内老藤绕屋
年幼的蒲松龄就天资聪慧,表现出了较高的才气。清顺治十四年,18岁的蒲松龄参加童试,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其后就开始游学在外。康熙九年秋,30来岁的蒲松龄迫于生计,同时也为了开阔眼界,他南下应聘宝应县署,成为同邑进士、江苏宝应县令孙蕙(树百)的幕宾,帮忙写一些文牍。身在异乡,元宵佳节之际遥望故乡也会有诸多愁绪。当时的乡愁应该就像聊斋俚曲《玉娥郎》中所唱:“正月里,梅花娇,春雪飘,又见春光上柳条。家家闹元宵,走冰又过桥…可怜俺望家乡万里遥,可怜俺望家乡万里遥!”康熙十年初秋蒲松龄辞幕北归。虽然南下时间不长,蒲松龄却眼界大开,在游历中积累了丰富的见闻。
蒲松龄雕像
随孙蕙南下归来后,蒲松龄即回到了淄川西部。即便归来,为了养家糊口,蒲松龄也是过着“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的馆斋生涯。因为教书,蒲松龄的一生与“淄西”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蒲松龄博学多识,当地很多有声望的人家,先后邀请他前去做馆,执教私塾。初始,蒲松龄在本邑城北丰泉乡王家坐馆,现在的王家大院已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淄西”重要的文物旅游资源。大约在王家呆了两年,就转到了罢职归田的翰林院检讨唐梦赉家里做西宾,唐梦赉是“五里三进士”之一,他重义怜才,提携后进,与蒲松龄友情非常深厚。在康熙十七年左右,蒲松龄可能在刑部侍郎高珩家坐馆,后来正是唐梦赉和高珩为《聊斋志异》作序。据说期间曾在沈家河村的沈家坐馆,沈家正是淄川西部同为“五里三进士”之一沈润的家族。康熙十八年,蒲松龄已年逾不惑,贫病交加,一家人生活依旧落魄。值得庆幸的是,从这一年开始,他来到王村西铺明末户部尚书毕自严的家中,一教就是30年,从此也有了读书、应试、著书的安定的生活环境。如今,在沈家河、王村等地方还有一批民间学者,一直在积极努力地研究着“淄西”文化和蒲松龄在“淄西”生活期间所创作的书稿,成果斐然。蒲松龄在“淄西”留下的文化资源必将成为当地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文作者与蒲松龄雕像合影
虽许久未去蒲松龄故居,但第一次走进那里时的印象依然清晰如昨。故居门前那条长石板路被踩出了光亮,透出模糊耀眼的光影,古朴的小院里,老树葱翠,白墙黑瓦简洁素雅,一条小径幽幽通向先生的堂屋、书房和展厅。房间非常狭小,但是那一本本泛黄的抄本和手稿以及《聊斋志异》的几十种译本却把人带进了一个无边的神秘空间,就在这个空间里,有位身着青布长衫、留着长髯的先生,不再孤愤不满,而是笑意盈盈地看着我、看着每一位来访的朋友。
▽
??????
改版及约稿启事“地名古今”引发白癜风原因有哪些专家告诉你呲美莫司乳膏治白癜风效果怎样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qj/2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