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经商(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山东淄博五音戏,原名“周姑子戏”又名“肘鼓子戏”,是主要流行于山东济南、历城、章丘、淄博一带的地方戏曲,有近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最早起源于明清时期的“秧歌腔”、“姑娘腔”,又与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相结合,逐渐发展起来,与山东的柳琴戏、茂腔、柳腔同属于山东特色的肘鼓子声腔系统。在肘鼓子声腔的传播中,流向鲁中北地区的肘鼓子声腔,又分为了东、西、北三路,而西路肘鼓子经历了“秧歌腔时期”、“周姑子(肘鼓子)戏时期”、“杂社时期”、“五音戏时期”四个时期的发展与衍变,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淄博五音戏,它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民间剧团伴奏乐队
山东淄博在地里环境上最早渊源于龙山文化圈,是齐国故都的所在地,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五音戏在这里扎根发展,受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影响。同时这里也是聊斋故里,聊斋文化在这里影响深远,被当地的地方戏曲、秧歌、扮玩等艺术形式所吸收借鉴,使淄博五音戏在独特的音乐魅力上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审美。
一、儒家文化积淀下的淄博五音戏
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最早渊源于周文化,经过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不断发展,齐鲁文化逐渐的迈向成熟兴盛,诸子百家辈出,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支主流。山东是儒学的发源地,儒家学派的思想在这里孕育、形成、发展。淄博乃齐国故都的所在地,西面是鲁国的故都曲阜,可以说齐鲁的儒家思想文化在这里受到最直接的影响,从而渗透到了艺术、思想、生活等等的各个方面。五音戏在这片土地上产生,在不断发展中,它的艺术特色、表现内容等各个方面都能折射出儒家的文化思想内涵。
五音戏传统剧目《王小赶脚》剧照
(一)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忠孝、乐教”文化在戏曲中的折射。
孔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仁”的伦理学说,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孝悌”则为仁之本,在《学而》中这样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孝是家庭内部亲属之间的道德规范,建立在亲缘的自然感情之上,是人伦关系的起点,淄博人民的生活由于处在这样一样历史文化环境中,忠孝观念是一直保守没有改变的,特别注重强调儿女一定要孝敬老人。在五音戏的戏曲音乐中,“忠孝”的文化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戏曲新编剧目《妯娌》中就体现了忠孝关系,大妯娌好玩无所事事,小妯娌勤劳能干,两人因为轮流照顾生病的老人而展开故事情节,小妯娌由于工作就让大妯娌来替班,其中产生了矛盾,小妯娌的母亲过来后经过调解,最后两人和好,一起照顾老人,一家合美。这样的忠孝理念,通过戏曲传递出了淄博人崇尚孝文化的传统美德。
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演出五音戏《大众星火》剧照,
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剧目
“乐教”的理念在随着历代统治阶级和儒学思想家的宣扬和奉行下也逐渐渗透到了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领域,“寓教于乐”的思想千百年来被各个阶层的人士所普遍接受,成为人们判断各类艺术事业存在价值的重要标志,而从古代到近代以来戏曲艺术可以说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公共娱乐,从宫廷官绅到文人雅士再到平民百姓,看戏是一种最经济、最大众的娱乐方式,那么它也开始承载着社会教育的功能,由于中国受到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10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