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些天,笔者与老师打电话时,被老先生批评不踏实做学问,言辞甚是严厉地骂了一顿。只怪笔者当时心直口快,对老先生言语自己店里的生意还过得去,勉强可以维持一家生计,偶尔写些文章也只是解放内心的自由便罢了。但就是这句不谨慎的话,不曾想把老先生给气着了,然后被诸位师兄各种电话信息教育轰炸,不得已才连夜开车回去“请罪”。废了好些功夫才向老先生解释清楚,对此也只能是苦笑连连。
心中清楚也理解老先生的良苦用心,就像他老人家一直坚持的信念那样,认为做学问,必须静心沉淀,刻苦钻研方是正路。笔者这些年写的各种文章,从来都没有认为自己有多大的学问,也从来没敢奢望能以一己之力去正确解读各类古典名著。所仰慕的只不过是一些文学大家的思考方式,乐得其见的也只不过是能与不同的思想之间碰撞产生出火花而已。
有很多问题笔者依然没能理解过来,或许随着年岁和见识的增长就会得出最合理的答案吧,而这一切,相信命运自然会有最好的安排。感慨金圣叹先生能用文言文批《水浒》,解作者笔法之妙,也有自己的所思所想,那种境界笔者自认纵是穷毕生心血也难以望其顶背了。窃以为是能力会有高低,学问并无大小,与其畏首畏尾反而落得心中不快,还不如惬意书写解平凡心意罢了。
昔有读者发出这般感慨,他认为自《聊斋志异》出世以后,先传扶桑,又流西洋,后入异域诸国,皆被奉为神作。然对比本国现世,却不见有星点之火,那唯一能被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竟然会是那离题万里的粗制影视作品。不由内心深触感慨,替蒲公深鸣不甘,以至心中之苦闷难泄,无奈及抱头痛哭。其只恨己学问不到,能力未及,可依旧甘愿埋头苦研,聊以慰蒲剑臣先生著聊斋所洒的毕生心血矣。
02
坦白说,笔者闻听此言也非常感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似有电流触碰一般,但感觉还不至于会像那位读者朋友那般魔怔也就是了。倘若有能看完笔者前面诸多废话的,除了聊斋发烧友之外,也就只剩下您这般有过命交情的朋友了,因此也不流口水话了,让我们回归到正题吧。其实,今天要和诸位聊的这篇聊斋是个小短篇,回目就叫《张老相公》。
故事的主人公是江西的一个老人,而我们今天要讨论就是他曾为金山当地的百姓布局施计,除掉了祸害一方的江怪后,当地老百姓为感激他,纷纷在家中立下长生牌位并且凑资建立了神祠供奉这件事。笔者在读完这篇故事后,有颇多的感触和思考,若按照一般的看法,张老相公出钱出力为民除去江怪。当地老百姓做出这样感恩的行为也无可厚非,但仔细想想,其实又并不像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窃以为张老相公的所作所为,或许可以被百姓称赞,但他还不配让百姓立下长生位并建立神祠用香火供奉。
书中代言,江西人张老相公的女儿要出嫁,所以就举家出动要到江南地域。待船到金山时,张老相公叮嘱家人,千万不能在船上煎炒带有腥膻气味的食物。只因这江中居有一只修炼无数岁月成精的鼋(读Yuan第二声)怪,时常兴风作浪祸害人间。但他的家人并没有听从,自顾地在船上做起了烧烤,结果就被忽然而至的滔天巨浪吞噬,全皆丧命黄泉。
张老相公回来后就收到了这个噩耗,痛不欲生的同时也想着为家人报仇。于是他便登山采访金山寺,却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反而是了解到这个金山寺里的僧人不仅没有慈悲为怀地替民除害,反而是因为害怕而把这个鼋怪当神仙供奉。僧人这种态度,让张老相公很是无奈,所以他只能自己想办法,最终以巨铁除去了祸害已久的江中大鼋怪。自己得以报仇雪恨,也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所以百姓感恩于他,这才在家中立下长生位,并为他建立神祠以作供奉。
03
以上就是《张老相公》所讲的全部内容了。全文只有不到三百字,可以说是聊斋短篇中的短篇了。但是却字字蕴妙,句句含理。我们先把他为何不配让百姓修建神祠供奉的原因讲清楚,然后再一起简单鉴赏一下那精彩绝伦的原文。那么,老人既立下如此大功,为何还要说他不配呢?
其实,原文上交代得十分清楚。张老相公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一个以慈悲为怀的人。他之所以会布局施计除掉鼋怪,出发点乃是为自己死去的妻女报仇,并不是真心为百姓除害的。他的行为,可以说是一种带有为报私仇顺便替百姓做好事的性质而已。他此前交代家人说:“盖江中有鼋怪,闻香辄出,坏舟吞行人,为害已久”,知道有这个祸害,但他并没有想过去管,只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已,这个做法确实也在情理之中,并不能说他做错了什么。
可从严格意义上说,张老相公除鼋怪,这件事,可以被人们赞许宣扬,但根本就上升不到那种百姓立其神祠供奉的高度。就像是有一个鱼肉百姓的贪官被他的仇家所杀那样,贪官污吏之所以会死,只是因为有人和他有仇恨,并不是此人本来就有深明大义直奔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去杀的,这很好理解。所以,就事论事,张老相公除江怪的确有功,但并不意味着他能配得上享用百姓香火供奉祈祷的那种层次。
聊斋点评家但明伦先生也曾批过这个故事,他承认张老相公的事迹,是有智谋也有功劳,但在末尾却又加上了一句:“大许彰而罢之”,意思就是大概会被百姓所称赞乐道这样也就罢了。这与蒲松龄先生贬劾世人皆怕惹祸上身,严重缺少为仁义拔刀相助的英雄好汉的行文思想相符合。哪怕是放在今天的社会,也同样合适,有多少见死不救的人,就有多少颗麻木不仁的心......
04
都说聊斋故事惜字如金,句子之间相互连接,自然无痕迹,情节跌宕起伏并符合行文逻辑,结局又会传神精妙、引人深思。一篇篇简短的篇章可以当故事去读、也可以当影视作品来看、甚至可以当生活哲学去细细品鉴。那么我们就从这篇《张老相公》中挑几个经典的细节出来讨论一下便罢。
先说张老家人不听劝告,在船上做烧烤引来鼋怪,导致悲剧发生的一处细节描写。原文上对于鼋怪来袭并没有过多的描写,仅是“忽巨浪覆舟,妻女皆没”。干净利索,又把惊恐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巨浪扑打导致船翻,前后烧烤的欢乐场景和灾难忽然来临的强烈对比形容得奇妙之极。并且还给读者把翻船后,张老妻女面对水下鼋怪时的场景留出了想像的空间,笔锋轻转,又把结局带出,是妻女皆没。
再到张老相公知道噩耗后,登山采访金山寺,向寺内僧人打听鼋怪的具体情况。僧人知道他要报仇的想法后,被吓坏了,回答他:“吾侪日与悉近,惧为祸殃,惟神明俸之,祈勿怒;时斩牲牢,投以半体,则跃吞而去。谁复能相仇哉!”,极大的讽刺,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佛祖宏愿乃是普度众生、救苦救难。又有谁能想得到这样的话会从一个出家人口中说出?金山寺上下靠百姓香火供养,明知道鼋怪长年累月兴风作浪地祸害百姓,没有能力除去此怪还可以理解,最不可思议的,居然是把百姓的供奉用来买牲口养活鼋怪?
最后是等张老相公除怪成功后,那个场面描写也异常精彩。是“行旅寺僧并快之,建张老相公祠,肖像其中”,成之为王败者寇,除去鼋怪,行人旅客、寺庙僧众是个个欢欣起舞,对着张老竖起大拇指,承受丧亲之痛的张老有这种心情去闹吗?既然鼋怪危害已久,早前为何就没人尝试去杀之?这种行径古今并没有多少变化,可笑之极。倘若张老没有杀掉鼋怪,又会是个什么样的局面?免不了的是一阵阵阴阳怪气的讽刺,被指以不自量力、自作自受也是肯定的。正如徐智涛先生评价围观跳楼的热闹人群一样,最可恨的不是跳楼的那个人砸死了施以援手真男儿这件事,而是周围灵魂早已麻木不仁、一心只看热闹、拍手叫好的行尸走肉。
张老相公为亲人报仇杀鼋怪这件事情,确实还没高尚到让百姓建神祠香火供奉的程度。但这又何尝不是蒲松龄先生借故事批判、讽刺腐败的社会和冷血的人们呢?全文仅三百余字,寓意竟如此深长,奇哉!也妙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12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