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译文 >> 正文 >> 正文

聊斋之种梨道士乞讨未遂偷梁换柱,竟让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4/1/10

《种犁》这篇文章,来源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卷一第十四篇的故事。

一个卖梨的乡人在大街上卖梨时,遇到了一个乞讨的道士。道士问乡人能否施舍给他一个梨子吃,乡人不肯,两人便吵了起来。

后来,店铺里的一个伙计看到二人吵得不可开交,便出钱买了个梨给道士,道士吃完拜谢,随后说到出家人不知道吝惜东西,他有一筐好犁,愿意与大家一同分享。有人问道为何自己有梨却要去吃别人的,道士回答因为他需要那个梨核做种子。

随后只见道士将种子种下,不一会儿便长大开花结果。

道士将梨子分与众人,不一会儿梨子吃完,道士离去。而旁边卖梨的乡人也被道士的行为吸引了过去,等到他回过神来看自己的梨子时,才发现一个不见,而车把子也不见了一边。乡人一看,赫然是新砍断的。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方才道士分与众人的梨子,便是自己的梨子。

初读:惊叹老道奇幻能力,鄙视乡人的吝啬。

初读这个故事时,是在我儿时的时候。那时候,我惊叹于道士的神奇的法术,曾幻想过如果自己有这种能力,那么自己去买水果就买一个,那样就有吃不完的水果了!

长大了一点,当我在读这个故事时,我开始感叹乡人之吝啬。乡人在街上卖梨,遇到一个需要施舍的人,不仅不去施舍,反而与道士吵了起来,实在是不应该。当我读到最后,乡人发现道士方才分与众人的梨子便是自己的梨子,并且自己车把子还被砍断了一根时,不觉得心里顺畅了起来,认为这是乡人自作自受。试想,如果乡人开始遇到道士的施舍,便分一个梨子给道人,有哪里来的这种结果!

再读:道士心狠手辣,乡人只是维护自己利益!

随着年纪的长大,当我再次读到这个故事时,我又觉得这个故事有所不一样了。

不再惊奇于道士的神奇法术,不再嘲讽乡人吝啬,自作自受,而是开始感叹道士的心狠手辣、其软破硬、乡人的悲惨遭遇。

关于该观点,且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我们明白,梨子是乡人的,而乡人将梨子拿出来卖,无非就是想换一点钱维持生计,至于道士过来乞讨,乡人是可以选择不给他梨子,这是乡人的自由。

其次,在道士接受了伙计的施舍之后,却将乡人的梨子都变走分与众人吃,这等于是断送了乡人生活的路。

试想一下,一个贫苦农民,本来准备依靠着那一筐梨子吃饭。也许今天卖完那一筐梨,他可以上街去买一点米,可以去买一点种子,可以去买一尺布料,甚至搞不好家中兴许有人生病,需要卖梨换钱去开药,这下倒好,这道士一通“神通”,他什么都没有了,甚至连车把子都被损坏,他怎么办,他找谁说理去。

关于这些疾苦,道士却没有想到,只想到了自己,只想到了乡人不给自己梨子吃,满足自己要惩戒乡人的私欲。他非官非律,哪里来的惩戒别人的权利,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完全是为了泄愤!其心可诛,其心可惩。

再次,道士他既然有能力有法术,又何必去求人施舍。即使需要别人施舍,他也不属于需要求人施舍的那一类人。有这法术有这能力,去为乡邻惩奸除恶啊,为何在这里为了自己的私欲而祸害他人。

总结:其实,在这个故事之中,我们总是看问题过于片面,我们大多数人只看到了乡人的吝啬,但是却没有看到道士的心狠手辣,自私自利。

也许有人会说,他虽然将乡人的梨子转移了,但是他却没有自己独自吃呀,不仅没有自己独自吃,还分给了众人诶。

但是,当我们仔细一想却不难发现,他分与众人的,是他所需要的吗?并不是。而他将乡人的梨子转移,并且还砍断了别人的车把子,断了别人生存的道路,这种行为有多狠毒?

一筐梨子,几框梨子,一百框梨子,在他的眼里都不能成为他所需要的东西,而这一筐梨子在乡人眼中,兴许是救命的钱!

论需要帮助,他比不上乡人,所以他又哪里来的需要施舍一说。而他所拥有的能力,也早已超出了平常人的能力,如果真的知道感恩,用这种能力去锄强扶弱,惩奸除恶,帮人干活都比去偷梁换柱实惠得多!

当然,我们也不必去批判作者本人,一千个读者眼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都有不同,面对与自己观点不一的,也没有必要去强行认为自己的正确与否。个人尚且如此,跨越时代看待问题,时代不同,所看问题的角度那更加的大相庭径了。

关于作者蒲松龄

蒲松龄,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年6月5日。去世于年2月25日,字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居士,书名《聊斋志异》中的“聊斋”即书斋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yw/130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