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聊斋志异 >> 聊斋志异作者 >> 正文 >> 正文

重温聊斋

来源:聊斋志异 时间:2020/8/24

我们这代“前浪”,

小时候谁还没听过几个《聊斋》的鬼故事呢?

现在的“后浪”们,

有几个知道除了课文《促织》之外的《聊斋》故事?

自去年开始,故宫推出了夜游故宫的活动,着实火了一把。同时火的还有网上各种关于故宫夜游的段子。什么夜游故宫注意事项,有陌生人叫你不要答应,捡到手帕之类的物件千万不要带回家之类,我和老李看了会意一笑,儿子却完全无感,直问为什么?

我很是惊讶,这么明显的语意,儿子居然看不懂。

怎么会这样?

我回忆了一下,在儿子小时候,我因为自己小时候怕鬼,确实刻意地避免过让他接触鬼的内容,一没给他讲过鬼故事,二没给他看过鬼的片子和书,他似乎真没有机会知道这些鬼鬼怪怪的故事。而我们小时候,没有谁刻意去教,小孩却自然就知道了。我的童年,鲜少有电视,更没有培训班,除了在外面疯玩,就是看小人书,听人讲鬼故事。我记得那些哥哥姐姐们,个个都能绘声绘色地讲上几个鬼故事,那些故事,都是长辈们口里传来的。街边的小人书摊,一毛钱看一本,我都看了不知多少本,《聊斋志异》便是那些小人书里受欢迎的系列。而现在的孩子看的是进口绘本,日本动漫。我们这两代人,确实有不同。考虑到鬼文化在中国人日常的语境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儿子竟空白到听不懂,看来,这一课得补。虽说《聊斋志异》这本书在中学课外阅读中并不重要,但,补这一课,有什么比《聊斋志异》更合适的呢?于是,我立马从图书馆选了一版马瑞芳译注的《聊斋志异》,打算自己先看一遍,再从中挑选几篇经典的故事给儿子看一眼,不用占他太多时间,了解一下就好。

重读《聊斋》

翻开这本厚厚的《聊斋志异》,我忽然意识到,其实我也没看过《聊斋志异》的原著,那些故事,大多是以前从小人书、电影、电视剧中看来的。看目录,好多熟悉的标题,崂山道士、青凤、画皮、婴宁、聂小倩、小翠、葛巾……啊,连《胭脂》这个讲才子佳人冤案的故事,都是这本书里的,真令我感到意外!一篇篇看过去,我渐渐看入了迷,真是一本精彩的书!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行文流畅,结构严谨,布局巧妙,短短篇幅便能讲述一个头尾完整、跌宕起伏的故事;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寥寥数语便勾画出景致神韵和人物神采,真不愧为“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书中文章篇篇引人入胜,真是极佳的影视题材宝库。难怪电影电视都爱拍《聊斋》,我看过的就有《胭脂》、《精变》、《辛十四娘》、《倩女幽魂》、《画皮》……慢来!似乎这些都是至少十年前的影片了,却想不出有什么新拍的片子,近些年,以《聊斋》为蓝本的影视片几乎绝迹了。还有,在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中也几乎见不到了,除了课本上有篇《促织》,和鲁迅先生的百草园里有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聊斋志异》,已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现在不正大力推行中国传统文化么,可眼下这股国学风,并没有给蒲公带来一点好处,大家尊崇的是孔圣儒学。也许是“子不语怪力乱神”,大家忙着去学论语、周易、弟子规,女训,没有人关心《聊斋》。而在我看来,那些传统文化都是教人循规蹈矩的,但《聊斋志异》不是,正相反,它让人嗅到了现代自由思想的气息。以我不惑之年的人生阅历来重温《聊斋志异》,令我兴趣盎然的,不光是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还有蒲松龄托放在《聊斋志异》里的自由灵魂,一个隐藏在皇权统治社会里的精神花园。你看那一个个狐妖鬼怪,在聊斋的世界里都有着活泼泼的生命力,有着比现实中的人更鲜明多彩的个性,或儒雅,或邪魅,或纯情,或率真,活得比众人还真实。在当时礼教森严的社会中不允许存在的自由天性,他借婴宁的无拘无束,借白秋练对浪漫爱情的主动追求,淋漓尽致地发挥个够;在鬼怪狐妖的世界里,他让罪恶的受到惩罚,冤屈的得到伸张,痴情的得到美满,假借狐妖花神的超现实能力,扭转现实中的无能为力;他以异史氏自居,每每在篇末论赞评点,直抒胸臆,快意褒贬,在字里行间恣意驰骋着自我之意志。蒲公,他现实中无处安放的自由精神,在《聊斋志异》里,在杳冥荒诞之域,勃勃盛放。同是虚构,《聊斋志异》与现下流行的玄幻小说相比,其故事基于真实的社会背景,让虚幻的鬼怪面对真实的社会矛盾,亦真似幻;而玄幻小说是自创一个虚拟社会,放一干虚构的人物在里面自成一体。蒲公的虚构,更贴近生活。如此优秀的作品,竟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叹惜。叹惜之余,写下这些感悟,或许这些文字能引得几许目光投向这本奇书,让它不至那么寂寞,也说不定呢。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you.com/lzzyzz/5940.html